央广网

国画还能“五彩斑斓”?这个艺术大展只为完成一个生前夙愿

2019-09-05 16:36:00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9月5日报道:一场有些“特殊”的艺术大展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大展的主角是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执行馆长的张桂铭先生。五年前,张先生倒在画案上溘然长去,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80岁时举办艺术大展。于是在他八十诞辰之际,这场大展完成了他生前夙愿。

  张氏风格:赤橙黄绿青蓝,国画“亮”起来

  展览现场

  第一展厅入口,一张大幅的张桂铭手持画扇的照片,人像化成黑白,手中的折扇却是五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颇有张氏风格。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的张桂铭,是海派艺术名家,他的创作世界驰骋着幻想的线条和色彩。生前,他不希望中国画展厅总是灰蒙蒙,看上去没精打采的。因此遍访国外美术馆,让国画也亮了起来。如婴儿之指的红荷,灿烂如笑的石榴,仿佛一跃即逝的游鱼,滚动活泼的樱桃......皆无不鲜活于观者的眼前,皆是他的独创。

  《画家齐白石》136x66.5cm 1983年

  张桂铭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起初专攻人物画。他的《画家齐白石》曾获得全国大奖,作品气质和“新浙派人物画”的标准是一脉相承的。画面中,几条充满力度和张力的纤细线条流畅地交待出人物的姿态,衣服长袍写意而概括,与之相对的是,画家在人物面部进行了详细精到的刻画,面部线条准确而生动地抓住了齐白石的侧面特征,尤其是胸前飘动的白胡须让整个人物顿时变得鲜活灵动。

  《鸽》 117x69cm 2007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由人物画转向花鸟画。这一“转向”,走的却不是传统花鸟画的路子,而是通过花鸟题材闯一条新路。在第一展厅中,多件作品能依稀看到其变化的过程,比如张桂铭创作的《意筑山水》传统山水的构图似乎还在,新的视觉元素又让作品更加个人化。

  《果蔬》 50x100cm 2008年

  此后,张桂铭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从米罗、马蒂斯身上吸收养料,同时又将东方花鸟画中经常出现的飞鸟、葫芦、石榴等元素经过打散重组式的变形、构成,在不断的拆解、重叠、分割和组合之后,以绚烂的纯色来勾勒、强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幅特殊的作品,张桂铭最后的画作

  展览中,有一幅特殊的《张桂铭先生造像》,是画家张培础与张桂铭合作完成的。

  《黄鹂鸣翠》 48x90cm 1993年

  张培础介绍,这幅水墨画像是受张桂铭委托创作的,从构图开始,他就参与整个过程。“每画一点我就用邮箱发给他看,眼角、嘴角怎么处理他都会提具体意见。”画面中的背景是张桂铭家的阳台,原本商议好,由他本人亲自创作背景,但又担心其鲜艳多彩的用色会与人物前景冲突,最终仍由张培础完成,再交给张桂铭来补景。把画交给张桂铭时,张培础说,“给你一周时间,背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之所以要定下一周的时间,是想赶在2014年9月20日前交付《书与画》杂志刊登。20日晚上,张桂铭还给张培础打电话,为背景尚未画好,来不及登上当期杂志而致歉。“他告诉我画面已经在其它纸上试过,但担心画不好会毁了我的作品,因此一直未能在作品上落笔。我原想赶不上就算了,杂志还有下一期。没想到,第二天,他因心肌梗塞而辞世。”

  《张桂铭先生造像》,张培础绘制、张桂铭补景,2014

  在《张桂铭先生造像》画面上的五只白鸽,成为张桂铭生前最后画的作品。五只鸽子该如何在画面中布局,张桂铭生前并未交代,拿着它们,张培础等“水墨缘七老”在画面上比来比去,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布局。五只鸽子以淡墨绘成,露出一点红色的嘴巴和脚爪,有着张桂铭鲜明的个人特色。“我没想到他会画的那么素雅,他以前喜欢用浓丽的色彩,现在看来,这些鸽子和我原来的笔墨是那么浑然一体。他走了,像这五只鸽子一样向西飞去。”张桂铭生前,曾嘱托张培础将画像展览后,再交给自己,此次将这幅带有其遗笔的作品展出,也完成了他的生前遗愿。

  展览展至9月22日。

编辑: 唐奇云

这个艺术大展,只为完成一个生前夙愿

一场有些“特殊”的艺术大展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大展的主角是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执行馆长的张桂铭先生。”张桂铭生前,曾嘱托张培础将画像展览后,再交给自己,此次将这幅带有其遗笔的作品展出,也完成了他的生前遗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