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手掌识别、无人驾驶 这些技术将改变城市运营

2018-11-24 12:38:00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上厕所可“刷手”认证?机器人“蛙人”可深潜水下几十米!这些技术将改变城市运营

  11月22日-24日,作为2018年“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之一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在沪举行。前两天还在四平路地道里“休息”的机器人,被人们连夜拆下来,送上国家会展中心的展台。作伴的,是一台在海里“游过”的机器人。两台机器加起来,研发费用高达七位数。

  走进这近8万平方米的空间,仿佛打开了一座“未来城市”的大门:首批“无人驾驶清扫车”试点开跑,静脉识别购物进入便利店……每一项看似“高大上”的技术,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手掌识别、无人驾驶成台前焦点

  漫步场馆,最大的感受就是技术迭代如此迅猛。比如智能识别系统除了“刷脸”“刷指纹”,又出现了“刷手”。

  上海掌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林畅达将手掌放置在门闸的识别区,门闸就能自动打开。整个流程花费时间不过两秒,这两秒的“含金量”超乎想象。这套核心技术叫做“掌静脉识别技术”,利用近红外线照射手掌,辨认静脉位置并读取数据进行识别对比。相比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刷手”采用活体认证,从而避免伪造。人的静脉血管终身不变,有唯一性,更安全。目前,静安区一些便利店已经试点使用“掌静脉识别”购物,还可用于写字楼、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当中。

  无人驾驶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宽。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上海首批“无人驾驶清扫车”,车身又圆又胖,“头顶”安装的5个激光雷达、4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格外吸睛。“无人驾驶清扫车可以24小时全天候、精准工作。”展位上的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技术负责人王晓宇介绍,安装了先进的视觉识别感知系统后,清扫车对四周障碍可以360度无死角感应,探测距离达150米。规避行人、行车,“精准定位”街面垃圾、精确扫除,样样在行。清扫效果、效率较传统人工操作清扫车提升2-3倍以上。

  目前,无人清扫车已经完成在市区封闭式道路“开跑”,将在不久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上海首批无人驾驶清扫车

  上天入水机器人精细化保障交通

  始终占据展会“C位”的高精尖产品,吸引着观众眼球。对置身城建行业的专家而言,一些甘当幕后功臣的技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城市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包括隧道、桥梁在内,不少市政设施开始进入维护期。如果采用人工手段进行保养、检修,难以体现效率。因此,市政运营行业开始试水智能化技术。

  从四平路地道“借调”的机器人,外观酷似一台红色玩具车,长度不到1米。它是轨道式隧道巡检机器人,此前被安装在四平路地道的顶部,通过轨道来回滑动,滑行速度从0-20公里/小时。虽然在人们眼中的存在感不强,一旦隧道内出现裂纹、交通事故,机器人内部安装多种传感器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全天候实时巡检发现隧道内部问题,拍下高清图片,及时上传到运维后台,并通过声光语音进行提示。目前,在杭州文一路隧道已经采用。 

  轨道式隧道巡检机器人

  如果你在上海感受到高峰时期发生各类应急事故,“处置反应”的速度更快了,这可能是一颗“智慧大脑”的功劳。记者在看到了这样一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运营养护管理平台”。它通过北斗导航系统集成了1404辆工程车辆、163个应急基地地理位置和工程设备信息。小到高速上的汽车抛锚事故,大到“申字形”高架主干道路的运维计划,都在这一平台上统一汇总、分析和处理。

  在高架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以往常常是管控中心在接报后,“就近”联络养护作业车辆,指派其前往现场处理。如果交给“智慧大脑”,就能精确定位所有应急保障车辆、资源、人员位置,实时监控车辆地理信息和作业信息,以及车辆周边路网交通流量情况,用人工智能分析更好地调配资源。

  目前,“智慧大脑”每天分析、处理5000公里养护车辆养护、运营数据,每天提供超过200项的应急保障服务。

  水下的机器“蛙人”

  地面设施有保障,水下设施也不甘落后。传统的水下设施保养,离不开“蛙人”,也就是承担水下设施建设维修的潜水员。但潜到水下几十米,巨大的水压不仅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使检修质量和效率降低。目前,东海大桥正在试点桥梁水下结构检查检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只有70斤重,身形不大,功效不小。它的身上装有声呐设备、水下摄像机,可以潜入水下检测钢结构锈蚀、冲刷情况。在东海大桥可下潜几十米,最大工作深度可达300米。此外,它也能承担起水下搜救和打捞功能。

编辑: 韩晓余

手掌识别、无人驾驶 这些技术将改变城市运营

在高架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以往常常是管控中心在接报后,“就近”联络养护作业车辆,指派其前往现场处理。目前,“智慧大脑”每天分析、处理5000公里养护车辆养护、运营数据,每天提供超过200项的应急保障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