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启动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16个区均已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2018-09-03 18:08:00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上海启动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16个区均已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记者今天从上海市教委获悉,近2个月中,上海16个区均研制了区域“强校工程”实施方案,为“强校工程”实验校配备名校长名师或优先把实验校校长教师纳入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积极构建优质资源带动的紧密型学区集团,呈现稳步推进的良好开局。

  根据市教委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各区坚持聚焦“强校工程”实验校提质增效与面上公办初中整体提升相结合,整合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点面结合的“强校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意见,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将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配备和培养,让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拥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各区通过调配校长和骨干教师资源,加强有潜力校长和教师的培育,加紧配齐或申报名校长名师(含培养对象)。截至8月31日,116所“强校工程”实验校均配备(常驻)1名前三期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或特级教师)或已申报第四期“双名工程”领衔人或学员, 116所“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名师(含培养对象)配备也在加紧进行,每一所学校的配置和申报量都不少于2人。

  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也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紧密结合,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领衔组建紧密型集团或学区,集中优势资源全方位支持“强校工程”实验校建设。据初步统计,已有23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含分校)、4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49所优质品牌公办初中、14所优质民办学校、2所区教师进修学院、1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校参与到“强校工程”实验校的支持带动之中。

  市教委表示,已依托市教科院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绿色指标”开展增值评估,关注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家长的满意度,体现学校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性,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的方式,支撑每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将其逐步打造成办学水平更高的“家门口好初中”。

  【各区做法】:

  静安区:采用紧密型学区集团办学、初高中办学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5所“强校工程”实验校办学水平。该区还把“强校工程”实验校作为第四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高峰计划”实践校、“攻关计划”基地结对校,通过专家结对指导、名师带教、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流动等举措,帮助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任务、项目,聚集问题、形成制度、建立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提升,推动长效发展。对于面上公办初中,该区将加强分类指导,聚焦各校不同的发展重点与提升领域,采取“一校一策”策略,补齐短板、彰显特色,促进成长。

  闵行区:以“点面结合、区校联动,项目整合、集约管理,内培外引,分阶提升”为实施策略,结合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中考改革建设,确定了“校园空间育人提升计划”“中考改革背景下教师课程力提升计划”等一系列重点任务。该区确定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领衔,探索紧密型、协作型、混合型等多种办学模式,统筹教育教学、后勤资源,共享师资、共享课程、共享硬件,坚持外部支持与激发学校自主办学活力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全方位推进“强校工程”建设。该区还在对“强校工程”实验校教育资源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资源配置“一校一清单”三年改善计划,做到一年有改进、两年有改善、三年内软硬件配置明显提升。针对面上公办初中,闵行区将通过实施区域“加强初中建设”项目,优化资源布局,做强做优内涵特色,推动区域公办初中整体办学质量提升。

  嘉定区:将8所“强校工程”实验校列入区“双名工程”“种子计划”基地校,加快名校长、名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并成立加强初中建设学术委员会,加强区域层面初中建设项目的学术指导。该区将加强财力统筹,逐年提高初中生均公用经费,配套设立区域加强初中建设专项经费,并将奖励性绩效区域统筹部分向办学成效明显提升的初中和教师倾斜。为满足中考改革需要,该区将从“强校工程”实验校开始,分年度逐步完成校舍改造、听说测试教室、创新实验室、理科实验室建设、设施设备更新及特色建设等所需要的资源。针对初中教育短板,嘉定区还确定“四大重点项目”,包括基于中考改革的“学科融合”研究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探索和变革、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分析与评价、基于共享互惠的“学区资源”配置与优化,提升全区公办初中整体办学水平。

编辑: 唐奇云

沪启动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各区均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将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紧密结合,通过配备和培养,让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拥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