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产生反应 两名院士获上海科技功臣奖

2018-03-23 11:28:00来源:东方网

  今天,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授奖272项(人)。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2017年是上海科技工作全面开花结果的一年。C919大型客机首飞,墨子号卫星上天,Panda X项目顺利开展,张江实验室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正式挂牌,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正式开工建设,上海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诸多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上引领了全国之先,甚至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每两年评选一次的科技功臣奖,今年授予了上海有机所林国强和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王曦两位院士。他们长年来孜孜以求、潜心研究,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对应用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强大支持,展现了创新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使得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变得越来越畅通。

  林国强:用知识生产财富将科研与国家需要紧密挂钩

  科技功臣奖获得者林国强院士

  当分子不能与其镜像重合时,该分子就是一个手性分子。“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例如:氨基酸、蛋白质、糖、DNA都是单一手性的。看似高深的手性科学其实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材料科学、国民经济等密切相关。例如,有近50%的化学药物具有手性,数据显示,2013-2014年全球销售额前25位化学药品中,手性药物占比均超过66%。

  中科院院士、中有机化学家林国强多年来围绕手性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昆虫激素与信息素、天然产物合成、不对称反应、生物催化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取得一系列有特色和有影响的成果。

  其中,昆虫激素和信息素高难度结构鉴定与手性识别研究,为家蚕增丝和害虫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而在天然产物合成和生物催化领域,由他领衔的研究项目,突破了癌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和左旋亚叶酸钙等多种手性药物生产工艺的技术瓶颈,授权专利“新型抗癌药吉西他滨重要中间体新合成工艺”转让豪森药业,销售总额逾59.3亿;抗高血压药物“氨氯地平”,销售额逾10.6亿元;抗风湿药艾拉莫德获得中国授权专利50项,其中12项实施技术输出,总销售逾79.3亿。

  林国强的科研道路始终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转让和建立手性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成果转化,惠及无数患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研究中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认知与国家需求紧密挂钩。

  作为上海有机所的前任所长,在学生和同事们的眼中,林国强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潜心科研的专家,更是一位致力于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为科教事业发展倾尽全力的伯乐。上海有机所每年招收的新研究生,林国强都会亲自去机场迎接,不论刮风下雨从不怠慢。他还为自己的母校上海大学捐献设立了“国秀”奖学金,鼓励该校化学系在读学生刻苦钻研、开拓进取,成为求实创新的国家优秀人才。

  王曦:SOI产业开拓者实现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从无到有

  科技工程奖获得者王曦院士(图中)

  王曦,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微系统研究所所长。

  硅材料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硅材料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绝缘体上硅(SOI: Silicon-on-insulator)的新技术被IBM公司商业化,广泛用于超速计算机服务器中。这在国家战略领域和商业领域有重大应用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却因遭遇技术封锁鲜为人知。

  认识到SOI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王曦毅然从海外归国,担当起了研究SOI技术的领军重任。成为中科院离子束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高端硅基SOI材料”制备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他用了3年的时间,让SOI一步一步走出论文、走出实验室的攻关阶段。将其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解决了我国急需的航天电子器件的“有无”问题;随后基于这一核心技术创建了我国唯一的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我国SOI材料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微电子材料的跨越式发展。

  有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对12英寸(300mm)大硅片需求量为每月51-67万片,但全球大硅片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海外。而且随着硅片的尺寸越大、纯度越高,垄断情况就越严重,在12英寸大硅片方面,中国国内每月的总需求要达到数十万片。而此前中国大陆一直不具备12英寸电子级硅片的生产能力。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硅材料产业距离《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所确定的目标还有相当大差距。此时,作为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所长和国内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的王曦勇担重任。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技术副总师,王曦大力推动了全国和上海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王曦院士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技术副总师,大力推动了全国和上海一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其中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填补我国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

  在他的指导和布局下,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磁存储器、硅光子等项目的研究和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设立极大促进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长足发展。

  C919: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部分获奖项目直接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解决了一系列尖端、关键问题或装备需求,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关键环节的实现。

  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

  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姜丽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围绕C919机体结构装配过程中三大阶段的工程需求,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平尾、中央翼、中机身部件装配到全机对接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自动钻铆、生产线集成技术通过工艺规范、工艺评审等形式推广至洪都、西飞、哈飞、成飞、沈飞等航空主机厂,为其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与自动化钻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项目新增产值88067万元,新增利润1842万元,节约资金1044万元,订单预期新增917000万元,市场前景广阔。

  科普成绩突出获奖项目近三年最多

  科学普及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同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创新发展的两翼。今年共有7个科普项目获奖。往年科普获奖项目以三等奖居多,而今年包括了2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创近三年来最优。

  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在总结前五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全新问题、全新体系、全新内容、全新样式及全新的技术手段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该书的主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此外有2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768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众多权威科学家群策群力,为激发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了一套高水准的原创科普精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方秉华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急诊室故事》医学科普纪录片,是上海市科技奖励中首次出现的纪实影片形式的成果。纪录片通过真实救治故事,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知识进行了科普,还包括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急诊就诊流程介绍、以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医学科学精神的普及,同时也为缓减医患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辑: 韩晓余

2017上海科技成绩单公布

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产生反应 两名院士获上海科技功臣奖,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