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沪上10余所高校相继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不完全就业地图”求解三大关注

2018-01-17 09:44:00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沪上10余所高校相继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流向、薪资水平、升学情况有新特点“不完全就业地图”求解三大关注

  薪酬高低、行业冷热、发展方向……沪上10余所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近日相继晒出一年一度《就业质量报告》,这些详细数据并非用一个简单的就业率数字就可以概括。记者与高校就业指导一线专家一起,试读这份在沪高校“不完全就业地图”,求解社会聚焦的三大问号。

  应届薪酬行情几何?

  今年复旦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里,有一句话引人关注:毕业生中获得3份及以上录用通知的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4.33%的毕业生获得6份以上的录用通知。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传出的信息显示,2017年该校就业岗位供需比19.13:1。数据利好,让人不仅疑问,年年都说就业难,到底难不难?

  “就业依然不可放松。”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徐迅坦言,从整体供需情况来看,每年新增岗位数量没有大幅增长,但就业毕业生明显增多,这一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就业难点沉积到高等教育“下游地区”。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实际岗位的匹配度在一些领域并不高,导致就业岗位结构性紧张。

  多校质量报告分析显示,校际差异、学历不同、专业情况等,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和薪资的重要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校际差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985”“211”“非985、211”之别。比如,上海电力学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211地方高校,平均月薪也不低,其毕业生税前平均月收入为5088.97元,月薪区间集中在3501元—5000元(44.4%),其次为5001元—6005元(24.11%)。

  在薪资方面,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2.78万元,月均万元以上;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则为14.60万元。本科生年薪集中于9万元—11万元,最高可达42万元。研究生年薪则集中于10万元—13万元,最高可达48万元。总体而言,薪酬与学历成正相关。

  上海海洋大学各学院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呈现出不同差异,从各专业的薪酬水平来看,薪酬平均水平高于每月5000元的,包括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海洋技术(海洋测绘)、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工程)等11个专业。这些基本都是学校较为“拳头”的专业或对接的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上海杉达学院所有专业的平均薪酬统计表明,护理学居第一位,达到4518元。

  毕业生就业流向何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郑东介绍,全校就业流向最显著的行业是制造业。随着实体经济回归并振兴之势,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很大,对高端研发人才的“争夺”也不惜投入人力资本。事实上,民营企业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成分,这一届的民企进校招聘量已超过外企、国企,占比接近半数。

  抛开简单就业率和薪酬数字,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也颇耐细读。从就业地图上看,同济大学作为教育部下属全国性高校,毕业生留沪工作的比例从三四年前的89%降到66.7%,与许多高校一样,虽然依然以上海及东部地区为主,但越来越多学生毕业后服务祖国各地成为趋势。其中,博士生尤为突出。上海大学博士生在东部地区签约就业的比例低于本科生、硕士生;在中西部签约就业的比例大于本科生、硕士生。

  再看看2017年的各校就业行业分布。总体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富有学校特色。复旦毕业生在金融、医疗、计算机通信电子互联网、教育培训科研,以及现代专业服务业等就业的占76.38%。相较2016年,在医疗卫生、计算机通信电子互联网、教育培训科研等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有增长,且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再如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别中最多的是教育(47.34%),其次是信息技术(10.66%)和金融(7.92%);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教育学、工学、文学等。又如上海海事大学专业设置特色鲜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学院等的就业率都非常高。

  如何看待“非典型就业”?

  一般而言,就业率概念有大小之分,“小就业”指的是签约就业上岗工作,而“大就业”的领域里,涵盖了升学、创业等。近年来,继续升学和创业等“非典型就业”,也有新的特点。

  东华大学2017届毕业生为5405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自主创业48人(含全日制MBA19人)。尽管自主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0.89%,还不到1%,但东华学子创业企业共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以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凸显。该校就业办主任严军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一年度就创业绝对人数而言还不是“大年”,通常每年创业人群达上百规模。最近4年来,总共有419名毕业生投入创业大军。据不完全统计,仅5家规模较大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就带动了3000多人实现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比例通常不少于1:5。东华大学创业方向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科技,二是创意,这与学校强势学科群相关,因而诞生了防刺安保服、智能毛巾等创业企业。

  在同济大学,2017年毕业生中有超过60人创业,注册公司22家。值得关注的是,其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最高一家达到7000万元人民币,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大学生小作坊”创业。

  创业以外,升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沪上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升学深造的主要目标,也越来越多聚焦于海内外名校。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国内升学率2017年创出新高,达10.72%。其中研究生学历由于本身学历层次较高,所以国内升学率较低,每年均低于3%;本科生国内升学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17年较2016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为14.53%。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毕业生中选择国内升学的学生有1967人。留在本校升学的有1753人,比例为89.12%。到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C9高校)的深造率达95.43%。复旦大学近三年来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境外高校深造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毕业生中有517人进入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境外高校,较前一年增加一成左右。

编辑: 唐奇云

沪上10余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求解三大关注

在薪资方面,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2.78万元,月均万元以上;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则为14.60万元。上海大学博士生在东部地区签约就业的比例低于本科生、硕士生;在中西部签约就业的比例大于本科生、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