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杨澜: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是冰冷的,人是有温度的

2017-08-21 20: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8月21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昨天(20日)下午,著名媒体人杨澜携她的首部跨界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现身上海书展,分享她和团队历时一年走访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后的感悟。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并不高冷,而是“有温度”,让我们清楚更认识到“套路”的工作可被取代,而学习、爱和创造力更具重要性。

著名媒体人杨澜
央广记者杨静 摄
  当文科生遇上高科技人工智能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而在2015年下半年,杨澜和她的团队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非常临近。虽然当时还没有李世石和alphago的人机大战,但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使杨澜和她的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始《探寻人工智能》这部纪录片的筹备。历时2016年一年时间,她和团队走访了全球五个国家20多座城市,采访了30多个实验室的80多位顶级的科学家和一线亲历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华人科学家和中国人工智能的公司,深切感受到这个浪潮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生活。
  在纪录片的准备过程当中,为了能尽可能多了解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文科生”杨澜找来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书籍不下40本,约几十万字的阅读量。“虽然一开始会被一些公式吓倒,但是其实当你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就会发觉它们并不是那么神秘。你会发现一流的大科学家,往往是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其实现在的人工智能是跨界发展的,比如脑神经研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还有艺术和哲学都加入了人工智能的研发。”杨澜说。
  “套路”可被取代 未来竞争的本质在于学习
  “我觉得人工智能让我们认识到竞争的本质就是学习,以后的学习绝不是一个为了学历、为了证书的学习。”杨澜坦言,在探寻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抢去我的饭碗,到后来更多的感受到未来就是人机共存、合作,甚至人机共生的一个时代。
  在杨澜看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普通大众都成为了科技的助推者,比如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系统,或者一些情感陪护型的人工智能,如微软小冰或者siri,都是通过千千万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不断交互、训练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人工智能可以开始写诗,写剧本的时代,简单的套路,重复性劳动终将被机器所取代。那么,人类更应该增强自己跨界的能力,综合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科技是冰冷的,人是有温度的
  通过讲科技的故事,讲科技背后人的故事,为大家带来人工智能最新的探索和它的前世今生,是杨澜在纪录片和新书当中最希望表达的。采访中,她饶有兴致向记者介绍了自己采访的案例。
  在牛津大学采访的时候,杨澜看到有一位科学家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增强每一个移动物体的边框的界限,从而让一些暂时留有光感的盲人能够看到运动的物体,将让他们更有尊严的生活,可以独立的行走、过马路等等,甚至有一位盲人可以再次看到他差不多十年没看过的女儿的面孔。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反而是最可贵的,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所以在纪录片也好,在这本书里说的也好,我都提出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可以陪我们聊天,但它替代不了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人工智能也可以帮我们料理一些生活的所需,但当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是否会拉着一个机器人的手?所以我们会越来越重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有人的情感。”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的能力,更多花一些时间做人际交往是杨澜这一次人工智能探索之旅最大的感受。
  人工智能的探寻,依旧在路上
  科技的飞速发展,得以人工智能、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而且正在迅速跟各种应用场景相结合,尤其像中国这样的数据王国,拥有大量的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都是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杨澜透露,她和团队已经在筹划明年的系列纪录片第二季,而且第二季可能会用网络综艺的方式来体现。内容则更多展现日常的生活场景,比如交通,居家,母子间的交流方式都将出现人工智能身影。
  杨澜表示,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就会像我们生活中的水和电一样,我们的孩子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当做一个成长必备的一种工具或者伙伴。她也非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在探寻未来方面做有创意的思考。“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年轻的一代,不仅在创意上会更加大胆,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还有一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科技让这种社会理想得以实现。”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上海;杨澜;人工智能

杨澜:"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昨天(20日)下午,著名媒体人杨澜携她的首部跨界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现身上海书展,分享她和团队历时一年走访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后的感悟。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并不高冷,而是“有温度”,让我们清楚更认识到“套路”的工作可被取代,而学习、爱和创造力更具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