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民生新事里听民声

2017-03-30 07:55: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29日电(记者杨金志、吴振东、仇逸)近年来,上海在诸多民生热点领域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民生改革”与“民生改善”呈现正向关联,民生新事正在呼应民声。

   养老院离家太远、床位太紧张,住在家里又没人照料,不少老人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于是,“长者照护之家”应时而生。“长者照护之家”通过改造利用社区现有公共设施或闲置物业资源,为有需求的老人就近提供养老服务。

   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看到,这里窗明几净,温馨整洁。67岁的郑志梅老人骨折手术后,来此康复居住一段时间。“我爱人走了好几年,手术出院后,女儿要上班,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不放心,就参加了1个月的短托项目。”她说,这里有康复师进行指导,还有很多同龄人一起娱乐,让人心情很放松。

   据统计,上海的户籍老龄人口已经超过三成,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在中心城区大规模建设专门养老院并不现实。“长者照护之家”这种社区养老模式,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目前,上海已建成“长者照护之家”73个,今年年底前还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街镇全覆盖。

   “家庭医生”曾经让许多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而如今,上海已经有超过155万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2.0版”。

   患有糖尿病的沈德斌今年77岁,2016年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嘉定区马陆镇时,跑一次市区三甲医院要坐两次地铁再转乘公交车。“耗费一天,看病才几分钟。”签约家庭医生后,到社区卫生中心不用跑路,不用排长队,家庭医生还经常打电话关心他的身体指标。如今,他遇到朋友就推荐家庭医生。“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能随时咨询的医生朋友。”

   从2011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目前,上海正在力推“家庭医生2.0版”:居民除了和家庭医生签约,还可以再选一家区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签约,人们把这种模式叫做“1+1+1”。遇到家庭医生无法确诊的病例,签约居民可优先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就诊。

   2016年,上海签约居民门诊就诊接近80%发生在“1+1+1”组合内,超过70%发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们看病更加省钱、省时、省心、省事,良好的就医行为习惯也正在形成。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老人,也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教育,同样是众人瞩目的民生热点。

   2014年,上海成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市之一,三年过去了,第一批在改革后就读高中的学子即将参加高考。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正在切实感受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陈志翀是考生之一。在学校方面,他心仪上海交大,而专业方面,他喜欢经济学。“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在以前是个矛盾,如今却有望兼顾。3月份公布的《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明确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设置,学生最多可填报24个不同高校的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填报4个专业。

   “我们以往有一些考生选择了心仪学校,但选错了专业,或者被调剂进了不喜欢的专业,大学四年学得很痛苦。改革就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吴遵民说,改革方案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有所认知,就自身情况与院校和专业做匹配。

   民生是篇大文章,民生里有大学问。记者了解到,在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诸多领域,上海将继续出实招、出新招,通过深入实际、科学施策和精准发力,让民生新举措进一步呼应民声。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民声;志愿填报;家庭医生;长者照护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