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烟花爆竹?阿拉上海不放,不放啦

2017-01-25 15:51:00来源: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马上就到除夕了。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我们特别怀念去年的这个时节。在首次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之后,上海度过了一个安全、洁净、祥和的新年。我们树立的这种新年新风尚,能够在今年,以及以后的每一年传承发扬下去吗?

  放在以往,一到除夕就有许多人深为烟花爆竹所苦:呛人的硝烟火药味,急剧攀升的PM2.5指数,震耳欲聋的噪音……更别提那些乐极生悲的意外——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火灾、致伤致残事故了。去年除夕,这些多年难除的顽疾随着一纸禁令而烟消云散,许多市民第一次在除夕夜睡了一个安稳觉,在甜蜜梦乡中迎来新年。

  已经尝到甜头的我们,今年除夕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它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惯性不容低估。虽然人们明知道它对于今天的社会,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但要彻底戒绝,仍然要在他律和自律两方面同时下功夫。

  (彩虹合唱团最新神曲《我们不放不放啦!》)

  一方面监管部门要继续严格执法,发现违规贩运、售卖、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要迅速打击取缔;另一方面,市民也要提高自律能力,不但要管好自己、管好家人,还应该主动承担起协调邻里的志愿责任,共同维护所在小区、街区的平安新风尚。

  (向主动上交烟花爆竹的居民发“福”)

  自律的行为来源于认知。作为一项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习俗,年节的烟花爆竹确实有其社会功能。在传统社会里,经历一年漫长寂静、单调乏味的农耕生活,确实需要烟花爆竹的热烈,来欢庆节日、提振精神情感。避邪驱魔、喜迎福瑞的寓意,也是古代人重要的心理诉求。但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烟花爆竹的这些社会功能已然式微。在大都市的生活节奏里,我们缺乏的不是热烈喧哗,而是宁静简单。

  (没有烟花爆竹的街头让保洁员们也清闲起来)

  人员高度密集的居住模式,每种污染都可能产生加倍放大效应。一家一户的燃放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短时积聚产生的“烟花霾”,对于环境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驱邪纳福——在邪魔和福瑞都早已经被科学祛魅的现代社会,烟花爆竹既不会驱魔,也不可能纳福;而其明火爆炸所隐藏的消防安全风险,才恰恰成为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

  (霾没上海,你愿意要这样的天空吗?)

  在2016年秋冬之季,当许多地区都饱受严重雾霾之苦的时候,上海的天气质量却持续优良。这种优良宜居的环境,虽然有“天帮忙”的成分,但绝对离不开全体市民的“人努力”。只要每位市民都热爱自然、呵护环境,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过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自然就会报以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地,给我们丰厚的回馈。

  为了营造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上海的政府部门可谓不遗余力。交通大整治、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社会治理补短板、“五违”必治、“四必”先行,一项项有力措施的实施,使上海变得更整洁、更有序、更美丽。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市民群众也应该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承担起保护宜居环境、维护良好秩序的责任。对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巨大的烟花爆竹,我们的目标是从全面禁放,逐步过度到全面不放

  这一字之差,对全体市民的理念和行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从外在的强制约束,到内心的真正认同和行动的自觉践行——烟花爆竹,我们自觉不燃放。

  上海市民的契约精神和良好素质有口皆碑。在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这场树立新风过新年的考试中,我们一定能交出完美的答卷。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宜居;烟花;爆竹;彩虹合唱团;我们不放不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