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外商投资“双降”?从外资“量变”看引资“质变”

2017-08-05 14:53:00来源:解放日报

  最近,统计部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与实到外资出现“双降”,其中合同外资增速为2010年以来的新低。如何看待回落中的外商投资数据,上海的外资吸引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记者通过采访市政府相关部门、海外商会和多家在沪的著名跨国公司发现,尽管上海外资投资增速放缓,但外资结构却持续优化;同时,今年上半年上海吸引外资规模总体依然可观,众多在沪外资企业经营者都表达了扩大投资的渴望,他们期待上海进一步实施扩大开放的举措,并对中国市场增长潜力普遍看好。

  投资规模小了,含金量更高了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82.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1%,受去年同期合同金额高基数的影响,增速创2010年以来同期的新低。上半年实到外资金额80.5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1%。

  如何看待“双降”的外资投资数据?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汤汇浩介绍,外资投资减速,首先来自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变化,上海作为开放的窗口,身处其中自然受到一定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吸引外资竞争加剧,美国贸易保护以及大规模的减税等措施对于全球投资吸引力趋于增强,发达国家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而一般制造业又面临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竞争。”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则认为,上海外资投资数据减速,反映的是当前全球资本流动性不活跃,除了中国之外,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投资基本都增长缓慢,有的还在持续下降。

  而从上海自身看,今年上半年182.1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但在过去五年中,这并不是一个偏低的数据。2012年—2014年同期,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都在150亿美元以下,2015年—2016年上半年,在迪士尼等重大外资项目投资等因素带动下,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出现猛增,一度半年即可突破300亿美元。统计专家认为,过去两年来的上海外商投资快速增长,有偶然因素,当前的回落是正常表现,同时180多亿美元的半年投资数据,从长期比较看属于正常水平。

  上海市统计局分析指出,随着上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自贸试验区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上海引进外资的领域、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总部经济研发、互联网+、金融、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占比在增加,而房地产、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一般制造业投资在大幅下降,短期内对引资的规模持续增长造成较大影响。

  “过去上海引资靠制造业,它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如今服务业成为外资进入上海的最主要领域,因此不能盯住 ‘投资规模’看。”权衡表示,相比制造业投资的规模效应,外资服务业的特征是含金量高,不依赖于土地、厂房、廉价劳动力,虽然规模较小,却能带来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等上海亟需的要素资源。

  外资企业信心充足预期更多机会

  判断一座城市对外资的吸引力,短期数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看外商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

  “上海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建设为企业在上海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开放、更灵活的市场环境和氛围。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也将吸引企业将更多技术研发及新产品开发项目落户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表示。

  通用汽车是改革开放初期就已进入上海的“老牌”跨国公司,如今,它正与上海城市经济一同着手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去年,通用汽车与国内的合资企业上汽通用汽车旗下的凯迪拉克工厂竣工投产,一期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上汽通用旗下投资17亿元的电池组装工厂现已进入试运营阶段,并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投产。“上海已经成为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智造’中心。在中国市场完整的生产和研发布局将不仅支持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更将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钱惠康说。

  去年,罗氏集团在上海张江投资8.63亿元人民币建设罗氏创新中心投入使用,由此,上海成为罗氏仅次于旧金山和巴塞尔的第三大全球战略中心。“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方面拥有极为有利的综合资源和优势。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创新支柱产业,如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将对研发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多元化文化环境有助于吸引创新人才、建立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系统。”罗氏集团负责人对上海的营商环境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上半年C919国产大飞机成功首飞,霍尼韦尔为大飞机提供了一系列重要零部件,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为总部在上海的霍尼韦尔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霍尼韦尔利用在上海打下的坚实基础,致力于持续加大在沪的研发投入、研发能力建设和研发人才培养。”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盛伟立表示,上海打造科创中心可以为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在上海诞生更多的研发成果。

  在服务业领域,伴随着加速的行动,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更为强烈。上海银监局介绍,今年上半年,在沪外资银行再添新军,4家外资银行分行获批开业,截至今年6月30日,上海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分行67家,以及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代表处68家。今年上半年,还有3家外国银行分行增资,累计增资5亿元,且均为增加人民币营运资金。“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机构集聚和增资行为都充分显示出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旧保持信心。”上海银监局负责人表示。

  “软环境”将是引资核心突破口

  在表达信心与预期的同时,在沪跨国公司也纷纷对上海提出期待。然而在受访外企中,没有一家企业要求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也没有企业将视线投射到上海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等“硬性成本”上。

  “欧盟商会的成员公司告诉我们,如果中国的市场可以进一步开放的话,他们其实非常渴望扩大在华投资规模和金额。”上海分会副主席卡洛·德安德亚对记者表示。而他的这一观点极具代表性,众多跨国公司期望上海能在扩大开放方面更进一步、领先一步,为外资落地创造更好的高标准营商环境。

  卡洛·德安德亚介绍,欧洲企业普遍认为,在专利权的执行和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已经是中国范围内做得最好的城市;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方案也提升了欧盟商会成员企业在上海进行商业活动的期望值。但上海在国际化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仍有大量改进空间,比如和亚太地区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在知识产权、开放领域、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希望上海能继续成为中国的改革先锋。”

  人才,是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的一大魅力,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霍尼韦尔公司提出,希望上海加快落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人才引进、人员出入境方面的优惠政策;通用汽车公司也期望上海在外籍人才引进方面能提供更多便利和更灵活的政策。

  跨国公司还聚焦于上海的创新研发软环境。罗氏集团提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新药上市的时间通常要比欧美国家慢4年—6年,在医改大潮下,政府在加快新药审批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期待上海持续改善政策环境,从政策层面加速医药企业创新成果转换。通用汽车希望上海推动更开放的行业政策,激励企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并期望上海继续助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应用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霍尼韦尔公司也提出了鼓励和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期望。

  权衡认为,跨国公司的聚焦点之所以从上海的“硬成本”转向“软环境”,背后原因是上海引进外资正在发生结构调整与转型。“上海在引进外资方面需要转变观念,要改变过去引进一般制造业的思路,传统招商引资的‘老办法’已经不适用了。”他表示,下阶段上海吸引外资,土地、税收等优惠很难起到有效作用,关键要看法律、规则、管理体制能否跟得上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加快建立顺应服务业开放的体制机制,将是未来上海吸引外资的核心突破口。

  上海市统计局指出,从趋势上来看,随着美国加息预期的尘埃落定,人民币汇率逐渐企稳,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效益进一步显现,投资软环境的不断完善和一系列利用外资新政和具体实施细则的推动,预计下半年上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望企稳回升。(首席记者 徐蒙 见习记者 张煜)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外资银行;外商直接投资;外资项目;外资结构;投资软环境

上海:从外资“量变”看引资“质变”

最近,统计部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与实到外资出现“双降”,其中合同外资增速为2010年以来的新低。权衡认为,跨国公司的聚焦点之所以从上海的“硬成本”转向“软环境”,背后原因是上海引进外资正在发生结构调整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