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夸夸群”突然兴起 活跃度难以维持因为“被夸腻了”

2019-03-21 14: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记者钱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有媒体记者偶然进入到了某高校的“夸夸群”,“夸”是“夸赞、夸奖”的“夸”。一进群,就被“夸友”们赞得“体无完肤”。什么“我只记得大明湖畔的记者小姐姐”“欢迎记者小仙女降临人间”“做记者肯定心善人美来着”,各种美誉接踵而至。

  最近,一种名为“夸夸群”的社交聊天群组在各大高校兴起,在群里,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收到其他群成员的疯狂夸奖。据了解,仅在清华大学,类似“夸夸群”的群组就有十多个。由此,也催生了很多付费获得夸赞的业务,不少淘宝店主甚至反映近几日的“夸夸群”供不应求,来不及安排。

  近期,“夸夸群”引发热议,在这些群里,不管你干了什么,甚至什么也不用干,都会收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赞美。比如,当你发一句“没心思看书”,就会有人回复:“那是因为你的知识水平高于书本,逆浓度,知识无法自由扩散。”

  “夸夸群”在高校的扩散也带来很多温暖的画面,部分高校的“夸夸群”将食堂打饭的阿姨、宿管、保洁等等都邀请进去,并进行了由衷的感谢。很多年轻人也认为这样的群组的出现在一开始确实让自己心情变好了。

  不过在很多自发的群组里,这样的新奇感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位发起“夸夸群”的在校学生告诉记者,相对于起初的好奇和惊喜,大部分群组的活跃度都在几天之后迅速降低。大家普遍反映的一个心态,就是待了大概四五天之后,可能会有一点点被夸腻了,就不想要被夸了。

  由于高校和一些自发的“夸夸群”大多数是通过扫码的方式自由加入,群内也时不时会有广告或者不良的信息出现。

  关于“夸夸群”的话题,清华大学辩论队和北京大学辩论队还在上周日进行了一场辩论表演赛,视频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且想体验一下这种被一群人夸赞的感觉,“夸夸群”也逐渐扩散到了更大的范围之中,由此也催生了很多付费获得夸赞的业务。打开购物软件,搜索“夸夸群”,便会跳出上百个出售“夸夸群”业务的商家,价格从5元到几百不等。记者随机挑选了一家售价为5分钟100元的店家,在付款后不到十分钟便被拉进了一个有着260多人的微信群里,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夸奖。

  除了夸自己,还可以为亲朋好友定制各种各样的夸赞和祝福,包括生日、告白等等。不过5分钟时间一到,夸赞就随之停止。此外,相对于某些高校的花式夸人,甚至吟诗作赋,记者在多个付费的“夸夸群”内观察到,夸奖的话大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据多位参与者透露,有些商家会对群成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发一些夸人的模板,而大多数则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而这样的夸赞每次也只能给他们带来几毛最多一两块的收益,且大部分都是学生兼职。

  对此,情绪情感管理专家张晓彤认为,近来“夸夸群”的火爆也是一种“速食文化”的体现,短时间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愉悦感,但是很快就会失去效果。因为当你每天被夸或者一个月被夸十次的时候,就没有感觉了,疲劳了,没有效果了。与此同时,过度的夸奖,而且是没有根据、没有任何由来的夸奖,又违背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正常成长下的正激励和夸赞,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没有缘由的夸奖,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张晓彤建议,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正向激励的氛围,学校的工作也不可缺少。

  她认为,现在学校基本是以考学、考分来评价学生,如果多一些评价机制、多一些情感上的给予,那么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也会补充相应的东西。再有,很多学校完全有条件建立一些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沙龙、微课程或者校园的心理成长的工作坊,让青少年在这个过程当中训练自己健康的心理。

编辑: 唐磊

“夸夸群”突然兴起 活跃度难以维持因为“被夸腻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有媒体记者偶然进入到了某高校的“夸夸群”,“夸”是“夸赞、夸奖”的“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