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平原首次试种成功 成脱贫重要手段

2017-10-20 19:31:00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地区试种成功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记者王志达 衡水台记者马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水稻水稻”,顾名思义,大家都觉得它肯定要种在水田里,但您听说过在旱地里种水稻么?昨天上午,河北衡水的袁隆平旱稻种植试验田完成收割,这标志着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平原试种成功。

  河北衡水处于我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长期的地下水超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此次试种的旱稻,不再受人工灌溉的限制,在雨季土壤湿度好的情况下,全靠自然降雨就可以成熟。即使是遇上旱季,也只要浇水一次即可。专家介绍,如果按每亩作物每次浇水70立方米计算,传统作物玉米和小麦每亩最多需水280立方米,但在降水充足时,这些旱稻可以把这些水都省下来。那么,这样的旱稻将会给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带来哪些变化呢?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地区试种成功

  昨天上午,伴随着大型收割机的轰鸣声,衡水阜城县李里阳村李守芹的袁隆平旱稻种植试验田开始收割。附近村民听说在旱地里种水稻,像种小麦一样种稻子,都骑着车子跑来看。农机手李师傅说,这几年自己开着收割机走南闯北,自己村里种起了水稻,这可是件新鲜事。

  李师傅:在外地原先收过,在家头一次收水稻,原先在这边没有种过。

  这片稻田比普通水稻要矮一些,但看起来很壮实,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稻香浓郁扑鼻。

  试验田负责人李守芹:黑土地和红土地,我们阜城县一共是65万亩,一半的黑土地很适宜种这个旱稻。这一季就能达到900斤上下,跟东北的土质是有差距的,进一步需要改良,可以提到千斤以上,对农民是大有利的。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地区试种成功

  这次试种包括“袁香一号”、“袁丰一号”等四个品种,分为春播、夏播两种方式,最短生长期75天,最长生长期120天,采用了8种不同密植种法来对比试验。

  李守芹:旱稻栽培专家一直扶持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我们又进行种植。在种植当中,我们有些体会,在华北地区可以搞这个栽培。

  经过测量试验,华北平原的土质、气候适宜旱稻种植,而且在管理上,也与种植小麦、玉米等北方作物区别不大,只是在播种期后注意保持苗齐就可以。

  李守芹:通过今年我们第一年试验,水稻旱作,也就是旱稻栽培的方面,技术的含量是高的,农民和种玉米、小麦相比它的强度并不大。

  河北衡水是我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市,从2014年开始积极开展休耕轮作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这次袁隆平旱稻的试种,就是调整种植结构的一项探索,这实现了在华北平原无水种植水稻的历史性突破,对处于我国最大地下水漏斗区的衡水乃至河北黑龙港流域节水意义重大。

  衡水市扶贫与农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双星:这是一个大的调整,正好是节水的作物,小麦费水,所以把小麦改成种旱稻,还是两季轮作,减少小麦的面积。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地区试种成功

  把南方水稻“娶”到华北平原,衡水扶贫办副主任李双星是牵线的“媒人”。2016年腊月二十三,李双星接到袁隆平院士的电话,邀请他到长春旱稻种植试验田去看看。

  李双星:当时俺俩没见面,那天说的他去,结果后来他没去了。上长春,我尝他的米挺好吃,我说我给你种去吧,原来我还想种的多,我想先种500亩,技术员说不行,你毕竟没种过,我只能给你种10亩、20亩你先试试。

  带着宝贵的旱稻种子,李双星回到了阜城,在精心挑选了种植地块后,旱稻在华北平原的旱地里扎下了根,长出了苗。今天,旱稻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粒,李双星信心大增。

  李双星:没问题了,我心里非常有信心的,你如果看着长势、看着产量、在这管理过程非常简单,正好在咱这个季节根本不用浇水,只要是在播种的时候有墒情,播上就没问题了。

  李双星算了一笔账,这次试种的旱稻亩产达到了45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4元计算,种植旱稻能比种植大宗作物每亩增收1000多元。

  李双星:一亩地能卖超过1600元,玉米今年这价格也就六七百块钱,顶它3亩的收入,人均收入能提升2000多元,收入就上来了,稳定脱贫。

  他说,明年将会在阜城全县推广,预计超过2万亩。今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可以进行旱稻种植,实现稳定脱贫。

  李双星:下一步打算,明年的种植面积,估计最少2万亩以上,一个县2万亩,就能推出30万亩没问题。

编辑: 唐磊
关键词:

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平原首次试种成功 成脱贫重要手段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水稻水稻”,顾名思义,大家都觉得它肯定要种在水田里,但您听说过在旱地里种水稻么?昨天上午,河北衡水的袁隆平旱稻种植试验田完成收割,这标志着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平原试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