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面塑、剪纸、烙画,济南“老手艺人”带它们进校园

2017-05-05 16:16:00来源:齐鲁网
   齐鲁网济南5月5日讯(记者 朱训壮 陈志富)栩栩如生的面塑、剪纸、烙画,美轮美奂的兔子王、刻瓷、文刀,巧夺天工的叶雕、毛猴、木雕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鲁绣、微雕等非遗展品让现场师生目不暇接,赞叹不已。今天上午,济南市群众艺术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30多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济南职业学院,举办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

  现场,学生们纷纷围着传承人讨教技艺,许多学生现场就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体验了一番。参加体验的教育学院同学们说“剪纸、面塑、木雕、叶雕这些作品都太棒了,跟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如果能长期开设这些课程就好了,我们还能多学些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目前,非遗传承传播方式多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一些活动浅尝辄止,并未形成系统、长期的传承机制。如何才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吸引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参与,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培养学生兴趣

  非遗传承需从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开始,青少年代表着社会的未来,他们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才能真正激发非遗的生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当下,唯有让广大青年学生对非遗感兴趣,他们才能主动地去了解、学习、传承,非遗也才会后继有人。 本次活动增加了许多互动、体验的环节,部分传承人通过自媒体进行自我包装、宣传,现场就吸纳了不少粉丝。天气虽然炎热,但广大师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更高,传承人们耐心的讲解非遗知识,手把手教授技艺,细致地指导学生体验,更激发了大家对非遗的兴趣。“活动形式多样化,好玩,让学生多体验,多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他们由衷的认可。”济南叶雕传承人都婉莉介绍。

  模式:与职业高校对接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就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在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进行了部署。职业院校在非遗传承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非遗课程,建立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基地)等多种形式,将非遗传承与职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开辟出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我们学校一些专业与非遗相关,也有一大批喜爱非遗的学生,这从现场的氛围就能感觉到。非遗与职业院校的对接,将开启非遗传承工作的新篇章,同时对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双赢。传承人走进院校,既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我非常期待与市非遗保护中心进一步的合作。”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春光表示。 “高校是青年人的聚集区,希望我们的技艺可以在高校传承下去,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能带给我们传承人新的思路,并且高校的硬件环境也有助于非遗的创新和发展。”泥塑兔子王传承人杨峰十分感慨地说。

  计划:打造活动品牌

  “中国梦·非遗行”文化系列公益活动是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8年以来组织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延伸,是今年打造的主题活动品牌之一。为更有效地促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于3月份成立了“泉城非遗志愿讲师团”,将组织全市近百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我市各大、中、小学校及乡镇、社区,以现场展演、专题讲座、阵地传承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非遗知识,传播传统文化。活动于3月25日在济南市名士小学启动,并于4月份成功走进山东英才学院,与学院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非遗课程引入学生课程教育当中。

  “充分利用职业学院优势平台,将非遗真正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通过系统教学,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是我们活动的主旨。下阶段,我们将充分利用驻济高校资源,与更多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关系,藉此推动非遗扎根高校非遗教育。我们希望与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将该活动打造成我市乃至全省的非遗传承活动品牌。”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梅海表示。

编辑: 林彦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