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11月,“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被首次提出。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3处提及“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社区是人民直接可感知的空间,能反映人民实际需求,传达人民真实声音。社区是治理体系的末梢,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切入口。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在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治理的痛点堵点,创新多项制度机制和平台载体,探索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样本。

在此背景之下,央广网开设《成都武侯:有事商量办,社区更美好》栏目,通过系列报道,深入阐释“大”城市与“小”社区这一基层治理辩证法中所体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武侯实践。

根据3月16日发布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成都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路径。对于老旧院落占比近半的武侯区来说,其老旧院落治理水平提升更为明显,院落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也更为系统。

▲长寿苑社区的小院议事厅

▲长寿苑社区运行资金使用讨论会

市民化场域的自治实践

“万人小区”探索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城市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转非”群体为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农转非”居民安置社区,武侯区长寿苑社区也因安置居民之多备受关注。2001年,多个“农转非”拆迁安置小区组成长寿苑社区,此前4个村的村民原地回迁,这个“万人小区”成为“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

8个老旧院落、6个物业小区、4个单位宿舍,社区总人口超1.5万人,这是长寿苑社区党委书记卢洪鉴在2006年刚到任时便面临的考验。为此,到任之初,端个小板凳深入院落观察民情成为卢洪鉴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为期3个月的扎实考察,卢洪鉴发现,推进院落居民自治这一需求很是迫切,这也成为长寿苑社区治理的破局之道。

从具体实施来看,1名院组长、2名院落成员组成自治组织,承接服务院落居民的工作,以前找生产队解决的事情都转至院落内解决。这一探索最先在长寿苑社区的9号院试行,随后被推广至全社区,其实践成果也在成都市级层面获得关注。

2010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方案》,要求试点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架构。

在过去十余年的治理过程中,长寿苑社区的居民自治机制推动了诸多民生实事的落地,包括自来水一户一表的改造、楼顶违建拆除等。

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的想法,是长寿苑社区居民李先焯最先提出。从铁路部门退休回到成都后,李先焯加入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队伍中,“有事就找李大爷”已经成为居民的习惯。了解到社区水费收取工作难、老百姓用水难等情况后,李先焯便建议进行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这一建议经民情直通车渠道被成都市所采纳。老旧小区“一户一表”改造的推进,结束了居民分摊“冤枉水费”的历史。

同样关系到民生的,还有楼顶违建拆除。为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打造“无违建社区”,长寿苑社区对社区楼顶违建住户进行摸底,针对193户楼顶住户存在楼顶违建的实际情况,社区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

因涉及部分楼顶住户的自身利益,长寿苑社区利用“大家事、大家议,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围绕“社区违章建筑拆除问题”展开协商讨论,收集了包括楼顶防水等多条建议。如今,长寿苑社区3号院的楼顶违建拆除工作已经顺利完成,5号院的相关工作也已启动。

社区工作法来自于基层探索实践,生成于基层改革创新,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在民政部办公厅2018年印发的《关于公布优秀社区工作法遴选结果的通知》中,长寿苑社区工作法就上榜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

在“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场域,长寿苑社区形成了以《长寿苑社区院落居民自治管理章程》为基础的社区治理机制,“234院落居民自治”工作法也趋于成熟。

所谓的“234院落居民自治”工作法,即搭建“社区+院落”两级居民自治平台,创新实践“组织细胞化、管理民主化、服务自主化”的“三化”院落居民自治模式,为院落自治组织提供“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和有地方办事”的综合支持。

在实践探索中,长寿苑社区建立了院落民情议事会,赋予民情代表议事会收集院落民情民意、监督和评议自治管理小组工作的权利;建立院落自治管理小组,依托院落门卫室设立“院落办公室”,实行8小时工作制,及时处理解决院内事务。在管理民主化方面,则组织居民制定并践行院落自治章程、会议制度、民情制度、财务制度、考评制度等,落实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院落事务大家议,院落决策大家定,院落管理大家评”。如今,长寿苑社区的院落事务实现“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实践出了一条院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可行路径。

▲更换后的玉林东街行道树

▲玉林东路社区规划师训练营

“烟火玉林”的双向奔赴

社区规划师制度助推城市有机更新

“双向奔赴是最漂亮的。”谈及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经验时,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的回答多了一分“烟火气”。

街街有美食,巷巷有故事,“烟火玉林”以成都名片之名成就了城市的“里子”。但随时间一起发酵的,还有小街小巷的基础设施老旧、配套服务迟滞以及环境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也成为堵在居民与社区之间的“铁疙瘩”。

这其中,曾经的行道树就饱受诟病。在玉林东路,女贞树带来阴凉的同时,其红黑色的果实也带来烦恼。许多居民反映,走在路上时,衣服经常被女贞果弄脏,一个夏天就会因此损失好几件衣服。同时,车身、地面也难逃这一顽疾。

更换行道树的诉求需要解决,怎么办?居民规划师就带着居民去拍照取证,并沿街走访进行意见征集。一番调研之后,绝大多数居民和商家同意进行树种更换,但也有几个人持不同意见。于是,专业规划师就上门讲解该树种对地下管网的影响。此外,针对该议题,玉林东路社区先后召开民情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院落会等十余次会议。最终,居民和商家形成统一意见,决定更换行道树。

对于更换什么树种的问题,也是由社区居民和商家决定的。不同的是,专业规划师进行了专业指导。最终大红紫薇从多个推荐树种中被选中。之所以选大红紫薇,因为它比蓝花楹更适合成都的天气,而且大红的颜色让阴天也能多几分颜色。

事实上,行道树的更换,是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城市社区空间微更新路径进行创新探索的生动实践。

为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让玉林这个有着“最成都”生活气息的老街区展现出国际范的一面,武侯区玉林街道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两个连接”,实现“两个转变”。

一方面,建立“人与空间”的连接,让居民与专业规划师共享社区空间规划设计的权力,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社区的空间进行规划安排,并推动实施。最终,社区微更新的每一个设计都体现了居民的意志,实现居民从规划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

另一方面,建立“人与人”的连接,以改善社区空间为议题,将居民凝聚在一起,通过参与规划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讨论、协商,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套居民共同处理问题、创造公共福祉的行为机制,建立起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系,从而激发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如今,玉林片区打造了专业规划师、居民规划师和社工师联合组成的“社区规划师”团队,来自国际国内的167名专业设计师及其团队、203名驻区单位代表和居民报名社区规划师参与其中,既保证规划的专业性,又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共计1988户居民全程参与更新,召开工作推进协调会议11次,收集需求200余条,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大力推行以社区局部和片区环境提升为改造目标的“微更新”,坚持“少拆多改”,通过内容综合、形式零散的“微细胞工程”潜移默化地对居民生活品质进行提升。

▲吉福社区的“共享奶奶”

▲吉福社区的“智慧妈妈”

美好生活的创新探索

“共享奶奶”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

在武侯区,同样实现双向奔赴的,还有吉福社区的“共享奶奶”项目。

作为问需于民的举措,吉福社区每年1-3月都会向居民发放问卷以了解需求。在2019年的问卷调查中,双职工家庭反映的孩子看管难题尤为突出。

于是,吉福社区开启“找人”工作,找有时间的人。一时间,数十位退休奶奶争相报名。经过遴选,30余位奶奶上岗,成为首批共享奶奶。通过培训赋能,共享奶奶们负责孩子们的接送、课后辅导、餐食保障等工作。

年轻双职工家庭的内生焦虑和工作负担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其反哺行动又让共享奶奶们得到家庭的关爱。在交大庭院小区加装电梯的协商过程中,受益于“共享奶奶”项目的双职工家庭也成为积极助推者,促进老人“上楼难”问题的解决。

由此,“共享奶奶” 项目有效促进了“老有所为”“幼有所托” “家+睦邻”三效统一。

在此过程中,社区起到什么作用?从“一老一小”保障和双职工家庭需求交汇点切入,建立居民需求对接机制,搭建“共享奶奶”服务平台,通过“大手牵小手” 实现邻里相融的共治格局。同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小区(院落)党群服务站等活动空间,邀请专业团队为长者团队注能、组织长者团队为儿童学生供能、倡导社区家庭为长者团队送能,实现“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的良性循环。

如今,“共享奶奶”项目已升级为2.0版本,除了参与的长者人数翻倍,还吸引了共享爷爷的参与,在服务内容上还增加了对高龄老人的照顾。据了解,该项目服务已覆盖社区 20 余个小区(院落)、270 个家庭,赢得居民一致好评。

在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看来,基层治理工作就是要抓住“主体、载体、机制”3个关键词,即激活社区的主体,创新平台和载体,建立相关机制,从而建设全龄友好社区。

实际上,吉福社区创新培育的“共享奶奶”公益创投品牌项目也与这一逻辑吻合,以社区赋能、长者供能、家庭反哺方式,形成社区自主的“老小”志愿者互助模式,全面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走过3年多时间,“共享奶奶” 项目从“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的同时,还逐渐在社区居民自治领域产生连锁反应,包括智慧治理、社区全员促共治。

日前,由武侯区委社治委搭建的武侯区居民线上生活服务平台“小武生活”在吉福社区率先落地。在这里,学生接送、老人陪伴等多种群众自我服务上线,实现社区生活服务“零距离”。

此外,吉福社区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引进20余家社会主体,培育开展“社邻通共享平台”“支位共享停车”“智慧妈妈团”等30余个服务项目,推行每周7天每天12小时服务模式。

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也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围绕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武侯区突出覆盖广泛、集约集成,持续深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和功能优化,同步建立25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党组织、得到贴心服务。同时,发展集聚红色合伙人,延伸社区党组织工作手臂,把下沉社区的114项政务服务,通过购买服务交由党组织健全、作用发挥明显的社会主体承接,让党组织服务更加可及可感。

人民对包括民主在内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如果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条要过的河,那么,进一步深化居民自治就是桥船,是基层治理领域的武侯方法论。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