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1月10日晚举行的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消息,最近两天,成都市新增病例数下降,前期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已初显成效。

数据的变化,给这场“疫”考打了一剂强心剂。对成都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且人员流动频繁的超大城市来说,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歼灭战,考验着治理体系的“弹性”和治理能力的“刚性”。

“弹性”,考验的是快速应变能力。疫情发生后,成都市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规范及预案要求,科学精准抓好流调溯源、排查检测、医疗救治等工作,争分夺秒阻断疫情传播。

截至10日18时,成都市已排查管控密切接触者3585人,次密切接触者14125人,除已通报病例外,其余人员多轮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同时,成都自11月5日起启动重点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及重点行业人员抽检,现已完成检测9062134人次,已出结果均为阴性。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天完成检测151万人次。

从检测数量之众、速度之快来看,成都“条件反射”般的快速应变能力被“一键触发”。

而在精准方面,对每一个病例,成都均组建了专家组,研判活动轨迹,根据病人的基本情况、场所特点、停留时间、防护状况等因素,判定不同场所的风险,并划定风险区域。

成华区的理工东苑(西区)自11月5日以来累计报告了1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因此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按照“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原则,已于11月5日对该小区进行了封闭式管理。

何为服务上门?在理工东苑(西区),在每个单元设置由街道和社区干部组成的“单元长”,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每日健康监测,规范垃圾回收处置,每日进行2次环境消杀。同时,成立生活保障组,制定《疫情期间便民生活指南》,持续做好小区外卖、生活用品等物资配送服务。组织6名心理咨询师,提供线上心理疏导服务,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安排专人每日联络。目前,该封控区已完成4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正在进行第5轮全员核酸检测。

考虑到成都理工大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学生群体的聚集性、流动性特点,成都第一时间会同成都理工大学,将大学校园纳入重点防范点位。自11月5日起,成都理工大学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此外,成立了工作专班,组织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和志愿者等200余人,为校园提供安全保障、医疗救助、环境消杀、垃圾转运、志愿送餐等服务,保障成都理工大学防疫物资供应。

划定风险等级、范围,意在努力遏制疫情传播。分区域、分层级、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也有利于在“守中带攻”中“织网”阻疫情。

疫情是对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考验,也是对政府信息发布能力的检验。本轮疫情发生后,成都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向群众公布疫情进展,通过成都市卫健委官方微博、微信每日向社会公布病例活动轨迹、风险提示。同时,在12345市长热线开设专席,解答群众咨询、回应投诉。在定期公布和每日公布,网络渠道与热线渠道全覆盖的信息发布机制中,疫情信息得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群众关心关切得以回应,有利于群众增强和坚定信心。

事实上,这也得到了市民从意识到行动的支持。本轮核酸检测虽遇寒流来袭,但市民依然自觉服从采样安排和现场管理,一些市民还主动到检测点担任志愿者,有的还熬送姜汤水、制作糕点夜宵。

疫情的发生,给市民生活、工作和出行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交通、商务等相关单位纷纷出招,提供“刚性”保障。

针对本次疫情,成都轨道交通升级了防控举措。增加消杀频次,对车站及列车内乘客接触的设备设施、公共区域的消杀频次从6h/次提高至2h/次;列车以最大通风量不间断通风,车站在运营时段保持全部通风设备开启;采取无接触乘车措施,在全线网373座车站启用智慧测温、智慧过闸,支持戴口罩刷脸无感乘车,采用智慧化手段全面提升通行效率、防疫效果;建立联络机制,针对乘客体温异常、健康码异常,或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等情况,均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

成都市商务局则鼓励商超、餐饮行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运营,并提供网订配送、无接触交易等便利服务。及时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应急预案,发动整合各方力量,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

日以继夜的流调溯源、场所封控和核酸检测,就是与病毒拼速度,同疫情抢时间。专家表示,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所有本土病例流行病学关联均十分明确,处于同一传播链。由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所以前期已经管控的隔离人员,仍有可能在隔离期内发病,但其隔离后在社会上没有活动轨迹,引发疫情传播的风险很低。

即便如此,为了织密疫情防控网,市民仍然不能放松对疫情的警惕,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全民抗疫,不止一城之责任,也需每个人都做好“分内事”。

待疫情消散,银杏换装登场之时,“尽带黄金甲”的满城定然熙熙攘攘。(文/林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