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蔚,事业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当前,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类别、结构、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脱贫地区除了基础民生领域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外,基层一线对现代产业等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人才、发展振兴的希望在人才,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就要构筑凝聚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不断夯实基层一线人才根基。

构筑凝聚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要着力引才聚才。

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分析,编制现代产业、重点民生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招引目录,研究制定特殊人才支持政策,引进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聚集。要补齐基层编制缺额,优化整合各类人才计划,用好教师编制“先用后补”“岗编适度分离”等特殊支持政策,支持基层“特设岗位”,加快补充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缺额。加大“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招录力度,扎实推进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等服务基层项目,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构筑凝聚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要着力养才育才。

坚持着眼当前和服务长远相结合,加强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本土化人才队伍。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多方联动、共育共管的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突出在校培养管理在定向培养中的关键地位,落实免费定向培养的主体责任,强化跟踪管理服务,推动紧缺专业大学生、乡村实用人才、乡村医生等定向培养工程落地落实,确保定向培养学生学得好、回得来、用得上。聚焦帮扶干部人才,采取送教下乡、现场指导、实地取经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政策业务、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等,统筹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一线培养工程、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项目,分级分类对乡村振兴一线人才进行全覆盖轮训,探索“全域结对”“师徒结对”等机制,精准帮带本土人才,着力培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构筑凝聚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要着力用才强才。

坚持量才授任、唯才是用、人尽其才,强化人才基层实践历练,全面落实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等政策举措,坚持把艰苦环境、吃劲岗位作为各类人才历练的重要平台,有计划地把优秀人才安排到乡村振兴一线历练成长,让人才在一线集聚、成长、成才。紧跟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行政区划调整、特色产业布局,精准配置、科学配置、优化配置各类人才资源,创新方式使用人才,打破按现有行政区域分配资源格局,采取送教援培、定期巡诊、巡回服务等方式,解决偏远乡村教师、医生、农技员不足问题,让群众享受到更好教育、医疗和产业服务。深化地校、地企合作,注重产学研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和作用发挥,为乡村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

构筑凝聚乡村人才振兴“强磁场”,要着力留才稳才。

打好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三张牌”,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讲好乡村振兴人才故事,表彰奖励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注重从中优先推荐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优先转岗使用或提拔重用。修订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培养稳定政策体系,构建更有含金量和更具竞争力的乡村人才振兴“磁力”政策。及时兑现安家补助、岗位津贴等系列政策,特别是对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及时兑现落实高海拔地区工作折算工龄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特殊政策。协调整合乡村振兴优势资源,积极争取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研究落实人才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好人事关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基层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流动、建功立业。(文/郝东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