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成都10月11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记者日前从凉山州委组织部获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川凉山州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新征程。

▲凉山州木里县党员干部在护林防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

聚焦防火防汛

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

每年1月至6月,是凉山州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

“老乡,你要到哪里去?有没有携带打火机?”木里县沙湾乡打卡村林长马克木停下摩托车,一边向林区放牧的百姓详细询问着,一边娴熟地拿出笔记本进行登记。

护林防火期,在凉山的各林牧区随处可见佩戴“护林防火巡查员”袖套的巡山员,他们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护林防火的具体行动,在巡山护林一线践行初心使命。

今年“五一”期间,凉山州直机关把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行动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磨刀石”,2.1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及时发现并整改森林草原防灭火隐患问题1500余个,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学习980余场次,通过传统媒介、“两微一端”及面对面入户宣讲等方式,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政策法规、基本知识和避险常识宣传4318场,结合违反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关规定的案例,警示教育31.7万余名群众自觉遵守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关规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防火”“管火”氛围。

经过防火的考验后,凉山又随即进入防汛期。该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向汛而行,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专题宣讲、入户宣传、组织演练,不断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筑牢人民群众防汛防地灾防线。

“我们已组织开展6次防汛防地灾培训,25次应急避险演练,参与人数达2000人以上,做到了防汛防地灾安全知识家喻户晓,老百姓的防汛防地灾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甘洛县海棠镇党委书记周勇说。

在会理县六华镇,则成立六华镇防汛防地灾工作专班,建立“镇村组+监测员”四级工作体系,该镇组建11支党员志愿先锋队,在存在地质灾害点和山洪危险区的行政村上成立8个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对全镇21个地质灾害点和5个山洪危险区开展24小时值班监测。

▲凉山州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客车开进布拖县阿布洛哈村

聚焦民生实事

已解决民生难题超1万件

“到啦,下车注意安全!”一辆金黄色客运车开进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乘客们下车后向村里走去。

阿布洛哈村位于布拖县金沙江大峡谷与西溪河峡谷的交汇处,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临崖。这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

“以前没有通村硬化路,更没有直达村子的客运车辆。现在给司机打一个电话,就会来接我们,这样的画面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阿达么有杂很是感慨。

据了解,凉山聚焦群众“出行难”问题,全域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现已覆盖所有乡镇和99%的行政村,运营里程约2.5万公里,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末稍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已输送乘客960万余人次,实现边远山区从不通路到通车,从人背马驮到专线专车,出行更加便捷。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凉山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医、就学、就业、办证等突出问题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推出重点项目93个,明确牵头部门26个。开展“党群共筑连心桥”活动,推动2300余个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宣传栏、便民卡、微信群等形式公开结对党组织和党员工作职责、联系方式等,方便群众交流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求助、进行监督。截止目前,共梳理民生难题19425件,已解决10060件,全域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大批民生实事的解决受到群众纷纷点赞。

▲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四点半”课堂

聚焦基层社区治理

提供亲民化、规范化、多元化服务

“十三五”期间,凉山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4万户、35.3万人,搬迁人数分别占全国四川的3.7%、26%,占凉山贫困总人口的36%,搬迁规模居四川省第一。同时,该州共建成住房7.44万套,集中安置点1468个,其中800人以上的安置点24个,3000人以上的安置点13个,大型安置点占全省的70%。由于社区规模大、居民结构复杂化,社区治理和服务难度大。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凉山始终坚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不断为居民提供亲民化、规范化、多元化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四年级的孩子阿呷举手。辅导员老师走到他身旁,耐心地给以解答。这是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四点半课堂”的一幕。

每天下午学校放学后,沐恩邸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开始上课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在社区教室里看书写字做作业。

“我们社区的孩子比较特殊,都是贫困户的孩子,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比较多。”社工志愿者克其史伍表示,“四点半课堂”的开设不但可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还能营造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更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在这里,儿童能够安心学习成长,老人也能在社区舒舒服服的养老。安置点全部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会在这里喝茶、下棋、聊天,志愿者们还会上门开展给老人理发、修剪指甲、测量血压等工作。

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增加收入是关键。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凉山实施易地搬迁就业增收系列行动。通过“就业扶贫行动日”等就业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外出务工超5.4万人次;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引导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年内覆盖13个大型集中安置点;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1次职业技能培训。

▲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新村鸟瞰图

聚焦巩固衔接

带动培养培育一批农村本土人才

在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一处新建的两个标准化养殖场,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正在里面忙碌。

“养殖场在今年初才开始修建,上个月就投入使用,现在养了70多头牛,以后能养200头左右。”洛古有格欣喜地说。

事实上,养殖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能建成使用,得益于凉山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的一系列精准举措,让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土地使用、财政投入等政策实现高效衔接。

为抓好巩固衔接,凉山围绕乡村振兴干部人才保证,不断优化驻村帮扶力量,对17县市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1346个脱贫村开展驻村帮扶力量轮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统筹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推动生产经营、公共服务、科技指导等各类人才在乡村一线集聚,带动培养培育一批农村本土人才。

据悉,凉山将继续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人才智力支持、金融服务政策和考核机制等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