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城市经济的风向标。

12月6日,深交所西部基地响起了上市钟声。观想科技的钟棰,敲进了深交所创业板,也敲出了成都第一百家A股上市公司。

其实,一家公司上市,搅动的早不只是资本市场的一潭活水。原因很简单,上市这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市场行为,正是一座城市的产业潜力、市场活力、内生动力的客观反映。

在不再只唯GDP的时代,上市这样的市场行为,反而比以往的经济数据更有说服力。

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释放城市产业潜力

观想科技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但在市场看来,上市企业的数量更直观地反映城市的产业潜力。

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20年,成都共有13家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在A股上市,约占这一时间段内该领域成都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57%。

而在另一产业代表——生物医药产业,成都目前也已将11家“送”进了A股市场。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城市产业潜力的缩影。因为,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市民就业的重要依托。

“建圈强链”,是成都加速产业发展的秘诀。比如,针对电子信息产业,成都近年来出台了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制定了稳链补链行动方案,甚至连5G、人工智能、软件等各个细分领域,都找得到对应的专项政策。

在日前举行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成都还明确,要充分整合部门、区(市)县、投资基金、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资源,清晰呈现产业发展前沿趋势、链主企业战略布局、技术路线选择、国际国内领军人才、产业基金分布等。

没有什么比上市公司更有说服力了。对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意味着这里有市场认可的行业发展潜力;对人才来说,上市公司意味着更好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

做强产业支撑,方能提升城市动能。招商引资纳才,成都吸引源源不断的各类资源,反过来,企业和人又为成都反哺孕育出更多的产业机遇。

从“百家”到“前十”,投射城市市场活力

随着观想科技的上市,成都上市公司数量破百,正式跻身全国前十。

在这份排名中,长三角就有6城入选,另外3城是北京、深圳、广州,可以说,一份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实则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格局。

成都是打破“100家”的唯一西部城市。1993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出现,到2015年突破50家,成都用了23年。而从51家到100家,成都只用了6年时间,企业上市的热情和速度,投射了成都的市场活力。

虽然短期内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尚存,但西部的市场活力在肉眼可见地增长。尤其是,在成都百家A股上市企业中,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进入资本市场,占据资本市场成都军团“半壁江山”。

其背后,既有沿海部分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同时,立体交通网也让人与物的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打破了与国际资源的“壁”。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对市场活力的培育也暗藏了取舍的智慧。成都加快培育引进能级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影响力大的项目,而对那些“双高”项目和不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的项目,则坚决把挡在门外。

于外界而言,比起金融中心、消费中心的建设,成都在上市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代表了新时代西部的市场活力,它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直接拉进与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距离,创造出更有想象力的市场。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赋能企业内生动力

资本和人才不会自动流入。他们的选择,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更关注城市能提供的软实力。在上市公司身上,市场可以更加真实了解到,一座城市怎么对待企业和企业家,如何培育企业的内生动力。

比如在初创企业资金短缺这一问题上,不同城市的回应显示了治理的智慧。有的城市仍然沿用招商的思维,而成都不但提供了房租减免等政策,还牵线为企业获取风险资本。

观想科技董事长魏强用自己的故事充当了成都的“代言人”:自公司成立以来,政府给予企业固定的政策扶持,在上市准备过程中,也是全力配合、一路绿灯,“不管以后发展多大,根永远在成都”。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优质服务看成都”口碑,更好引导市场预期。为此,成都在市、区两级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条重点产业链、一个市(区)领导挂帅、一个市(区)协同工作专班,并优化“揭榜挂帅”政策,加快集聚要素资源。

今年以来,成都总在“打破”一些数字。前有常住人口破2000万,晋升超大城市行列,后有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

这只是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吗?答案显然是不够的——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座城市培育创新主体、提升科技水平的不懈努力。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