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蓉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比“聚”更重要

2017-07-25 14:26:00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仿佛一夜之间,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打响了人才抢夺战,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的各种利好政策,一时成为舆论焦点。

  例如,武汉明确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毕业超过3年的大学生,只要在武汉工作,缴纳了社保,也可申请落户;长沙除对毕业生实行落户零门槛以外,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每年分别发放不同金额的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还会给予购房补贴。

  这种“抢人才”的现象,至少可以从两个背景理解。

  一是部分一线城市正在控制人口规模,并逐渐收紧大学生落户政策,这种城市格局的变化,为“新一线城市”提供了乘势崛起的机遇,谁能抢夺更多的人才,谁就能抢得先机。

  二是在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的背景下,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年轻人才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这不难理解,新一线城市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推出“人才新政”,优惠政策乱花渐入迷人眼,优惠力度也前所未有、争先恐后。而媒体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这一点上,比如,谁家对大学毕业生的补贴更多,谁家对大学生落户的政策力度更大等。

  不得不说,这搞错了重点,甚至是一种误读。

  所谓“人才新政”,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用”字比“聚”字更重要。因为聚字只是手段和过程,用字才是目的和结果。优惠政策再多,优惠力度再大,都只能起到人才集聚的短暂效应,如何让人才长久地留下来,并且人尽其用,创造最大化价值,更考验各个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

  就此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各个城市“人才新政”的不同之处,即他们怎样留住人才、怎样用好人才。

  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在于城市经济的活力和城市发展的前途。一个城市的经济没有活力,一个城市的发展没有前途,是留不住人才的。比如,汽车工业夕阳西下的底特律,比如,陷入经济转型困境的东北城市,人才和人口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趋势和城市发展的结果。

  新一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多是基于这样的机遇和前途。特别是那些年轻人,他们选择一个城市,不会只看落户是否容易、补贴有多少、优惠力度有多大,而要看能否获得更多的机遇,得到长久的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人才新政”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城市的产业取向和人才匹配,即如何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并且在产业发展中,让人才获得更好的机遇和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比各地而言,成都“人才新政”的亮点,恰恰不在于媒体之前关注的“本科生凭证落户”,而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此次成都出台的“人才新政”覆盖了各类人才,并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分类施策。比如,在落户政策上,除了明确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凭证落户,对技能人才也全面放宽了落户条件。本科毕业的青年人才,对于在“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下,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最终是要实现促进“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叠加释放的目的。

  其二,则在于将人才的汇聚、培育和城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为激励产业人才,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对全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年内给予每人最高3000元/月的安家补贴。同时,对人才的培育也有相关额政策支撑,比如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技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向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建立人才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提升奖励制度,给予每人最高6000元补贴。这里产业发展的取向非常明确,一是实体经济,二是新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显然针对现代制造业。为此,成都还支持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同时提供全民免费技术技能培训等。

  这些很有针对性的措施,比简单提高补贴力度更加重要。因为它明确了成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育和使用好人才。

  “用”字比“聚”字更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字比“引”字更关键,引凤来巢更要引凤筑巢,这种人才新政的内在逻辑和重要追求值得更多城市借鉴和探索。

编辑: 郑轶
关键词: 人才新政,用,英才,聚,青年人才

蓉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比“聚”更重要

仿佛一夜之间,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打响了人才抢夺战,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的各种利好政策,一时成为舆论焦点。对比各地而言,成都“人才新政”的亮点,恰恰不在于媒体之前关注的“本科生凭证落户”,而在于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