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成都消费数据出炉:自由行人均消费3556元,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人气目的地,排名全国第二;去哪儿网发布的报告显示,成都超越北上广,成为国内酒店热度第一名;抖音国庆大数据显示,抖音打卡视频数据成都获赞5268万,紧随北京位居第二名。

  这是成都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程中,凭实力取胜的一次“小考”。从传统的酒吧撸串到如今的夜游锦江,发力“夜间经济”的成都,融合了艺术、文创、文博、赛事等新兴消费业态,营造出了更具“国际范、蜀都味”的多元消费新场景。到成都体验“夜游锦江”“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等城市IP内涵,已经成为这个国庆假期引爆城市消费和领略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的新引擎。

  多样化的夜间消费体验新场景,成为成都的独特IP。根据《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成都在餐饮、健身、美容等领域的夜间消费均排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成都夜间消费在全天消费中的占比为45%。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两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目标。在对消费型城市发展拐点机遇的把握中,作为世界新兴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成都何以破题?

  从历史来看,地处内陆的成都可以说是中国最具消费基因的城市。成都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消费城市是成都的鲜明特质。在这里,前蜀时期便有“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夜游锦江”的习俗也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已形成。2010年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称号。2018年成都实现餐饮收入9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多项第三方发布的报告显示,成都餐饮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同时,成都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国内外餐饮品牌入驻最多的城市,中国当代“八大菜系”和全球多数国家餐饮品牌在成都百花齐放、交融发展。

  回溯过去30年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百亿到5百亿成都用了8年时间,从5百亿到1千亿用了6年时间,从1千亿到2千亿用了4年时间,之后便以平均每2年增加1千亿的速度从2千亿增加到了5千亿。截至2018年底,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6801.8亿元。区域消费中心地位亦在几十年间不断得到巩固拓展,彰显城市国际范儿与成都味儿的“成都消费”品牌逐渐形成,辐射力、影响力不断扩大。最新发布的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成都紧随北上广深,城市商业魅力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

  在消费型城市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之时,成都又有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新范式”。2017年,成都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率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城市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已成为城市发展基线和主旋律。

  2018年8月,成都出台《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西部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消费场景最潮、消费环境最优的消费中心,初步形成国际消费市场承接地、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时尚创新地。再通过若干年持续努力,最终建成辐射引领丝路沿线国家的消费门户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这个“行动计划”最大亮点,就是以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为话语背景和思考坐标,去整体性、系统性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今年6月12日,《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署名文章《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文章强调了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思想引领、改革推进、创新驱动。这实际上也是成都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方法论。

  同时,这也是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具有开放特质的“新范式”。今年3月,成都曾在派出考察团前往上海“取经”,主题是商业发展。9月,范锐平率队在阿联酋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此行旨在学习借鉴迪拜、阿布扎比等阿联酋城市“大漠崛起”的先进营城理念,深化高端商贸、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在对标一流中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如今的成都,数字化场景、人工智能被加速引入线下应用,新零售开启重塑成都商业形态、再造成都商业场景的进程;主题街区、网红店、文创店铺、新零售超市日渐成为客流聚集地,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速形成。未来的成都,则要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盯消费新需求、新热点、新模式,加快消费转型升级,着力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美食之都,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成都服务”和“成都消费”品牌。(文/蓉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