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千年前成都已是音乐名城

2019-05-31 10:16:00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千年前成都已是音乐名城

  四川博物院馆藏汉代抚琴陶俑。四川日报记者吴梦琳摄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5月2日,75岁的知名音乐人陈彼得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舞台,以一曲《成都府》,唱出自己的游子之心,也唱出千年前的成都景象。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每天在成都上演,成都也提出打造“音乐之都”。回溯历史,其实过去的成都,就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基因。5月25日,成都图书馆“天府文化精品系列讲座”上,天府文化研究院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周翔宇介绍,在古蜀时期,就已有音乐在这里生发,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成都诞生了很多知名的乐曲、乐器、乐章。

  而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中,即可感受过去成都发达的音乐文化。

  A

  铜铃、石磬作证古蜀音乐已生发

  在成都,什么时候最早有音乐?周翔宇说,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准确的答案,但是根据考古,在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一批铜铃,可以算是最早的乐器。这说明,至少在距今3000多年前,古蜀时期,就已经有音乐生发。

  “那个时候的音乐形态应该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能够看出音乐的发展历程了。”周翔宇介绍,考古人员将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铜铃进行比较,发现三星堆出土的铜铃中有铃舌,而金沙出土的铜铃则无铃舌,完全需要靠外部打击来发声。“这说明,从三星堆到金沙,古蜀先民对音乐的主动控制性已经逐渐加强。”

  在金沙出土的古乐器中,还有大名鼎鼎的金沙石磬,经过两三千年至今依然能敲击发出声响。据介绍,经过考证,这应当是当时一件祭祀用品,不少专家认为,这进一步证明在当时的蜀地已经有了为营造气氛的专门的礼乐,而并非“未通礼乐”。

  三国时期诸葛亮,对于蜀地音乐亦有不少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诸葛鼓,通体使用铜制作而成。讲座现场,周翔宇展示了几张照片,可以看到诸葛鼓至今依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在一些重要民俗活动中被使用。

  到了唐代,成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音乐中心,在这里诞生了有名的雷琴。雷琴,是当时居住在成都的制琴世家雷氏家族所制作的琴。在如今传世所知的古琴中,唐代古琴是时间最早的,在唐琴之中,雷琴以其杰出的制作工艺最为珍贵。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一张声名显赫的唐琴“九霄环佩”,就是出自雷氏之手。

  在这把琴足上方,还刻有“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同时还有黄庭坚的题词。“苏黄两位大家,都对这把琴如此钟爱,可见雷琴的高超绝伦。”周翔宇说。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妃花蕊夫人,以诗歌记录下当时成都宫廷生活。周翔宇介绍,在其中还出现一种乐器——凤笙。“蜀国被灭后,没有其他人会演奏这种乐器,也就逐渐失传了。”周翔宇说,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当时蜀地宫廷技师的技艺高超,才能够发明并且演奏这样的独特乐器。

  B

  《凤求凰》之外还有这些名曲

  提起历史上的名曲,见证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直率热烈又饱含深情的《凤求凰》一定会上榜。

  周翔宇说,实际上,除了《凤求凰》外,成都历史上,还诞生过不少名曲。

  在成都市江汉路附近,有一“武担山”,虽名为山,但实际上却是一处土丘,相传为古蜀王开明王妃的墓冢。根据《华阳国志》记载:“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虽然歌曲并未保留下来,但这一段典故,却常常被后人题咏。

  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中,不仅留下名曲《霓裳羽衣曲》,后遭遇安史之乱,“马嵬事变”后,唐玄宗独自走在蜀道上,遭遇风雨,悲切地思念杨贵妃,而作《雨霖铃》。根据史料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诞生在蜀地的乐曲中,还有流传至今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周翔宇介绍,这首曲子源于俞伯牙弹奏的《流水》。传说,蜀派古琴大师、清代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在青城山下,面对流水,在其中加入“滚拂”片段,模仿水在山间跌宕起伏、水石相撞,又奔流不息、一往无前。如今《七十二滚拂流水》已成为蜀派古琴代表曲目。

  C

  从诗词中看“一城丝管”盛景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对于古代蜀地的描写,成都音乐盛景也可从中可见一斑。

  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看来,“天府之国”优渥的自然条件,闲适的生活环境,唐宋时期成都生活安定,避开中原战乱,同时儒释道多元文化交汇融合,造就这里繁盛的音乐文化风尚。

  谢元鲁介绍,在《华阳国志》中,记载秦汉时期,蜀地官吏等常常在音乐中宴饮,场面十分热闹。到了唐宋时代,在当时的成都,音乐已经并非上层贵族阶级专属,形成全民皆歌的盛景。

  唐代诗人杜甫以“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描绘他初到成都的印象。一首《赠花卿》,描述当时成都音乐水平的高超:“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宋代陆游的《水龙吟·春日游摩珂池》中则这样记载当时成都音乐之盛,似乎满城都有丝管音乐之声。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在宋人张仲殊所作的《望江南·蚕市》,描绘了当时成都,遇到蚕市这样重要的民俗活动时,即使到了夜晚,依然笙歌不住的场面。

  谢元鲁介绍,当时民间对于音乐的需求特别旺盛,唐代时期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蜀人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其实也正是当时的歌词集,可见成都民间音乐文化氛围的浓郁。

  在如今永陵博物馆出土的石刻中,展现宫廷24伎乐乐舞的宏大场面,其中不少乐器,都是典型的西域风格。谢元鲁说,作为南北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外来文化融入,也对成都音乐文化起到影响和推动。  □四川日报记者吴梦琳

编辑: 郑轶

千年前成都已是音乐名城

而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中,即可感受过去成都发达的音乐文化。周翔宇说,实际上,除了《凤求凰》外,成都历史上,还诞生过不少名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