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师已逝 仍留乡愁在四川

2017-12-15 10:21:00来源:四川日报

  2005年2月23日,余光中在成都武侯祠参加“千秋蜀汉风·武侯海峡诗歌楹联会”,吟诵杜甫诗作《蜀相》。 本报记者欧阳杰摄

  “蜀者,属也,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 。”

  本报记者肖姗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2月14日,带着浓浓的《乡愁》,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九十岁。鲜为人知的是,在四川,有余光中的诗情、亲情和友情,以及他最深的“乡愁”。

  诗歌“回乡”先回四川

  余光中与四川,有着很深的情缘。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辗转入蜀居住生活多年,度过他少年发蒙、求学、成长时期。

  在他很多文章中,都倾诉对四川的情感。他曾经在《海缘》中自述:“我的少年时代,达七年之久在四川度过……没有那七年的山影,我的‘自然教育’就失去了根基。”又比如,《听听那冷雨》中,街上屋顶的风声雨声,也会不时引发他对“巴山夜雨”的思念:“听听那冷雨……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余光中曾说:“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而他的诗,首先回到的地方,就是四川。

  省作协主席阿来回忆:“上世纪80年代,流沙河先生就在《星星》诗刊介绍台湾诗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余光中。所以从那时起,我就看过他写的很多诗歌。余先生的诗,跟古代传统一脉相承,他把那种唐诗宋词的韵味,用得非常到位,哪怕他后来写诗少了,写散文也还是有这种古韵美感,很精很考究。”

  《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提及这段往事也是感慨万千,“余光中先生的诗影响了一代大陆诗人的写作,作为国内最早介绍余光中先生的刊物,《星星》在很长一段时间刊载他的诗歌,受到了很热烈的回应。可以说,先生的诗得以在大陆广为传播,是从四川、从成都开始发声的!”

  四次入川 用川剧唱腔吟诵《蜀相》

  1996年,余光中应四川大学之邀入蜀讲学,终于实现了“回乡”的心愿。在蜀中,他即兴写下新作《不朽的旱烟筒》,回台湾后他又写了《入蜀》《出蜀》两首诗寄回来。

  2005年2月,余光中携夫人飞抵成都,参加武侯祠举行的“千秋蜀汉风·武侯海峡诗歌楹联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任武侯祠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的何红英仍记忆犹新,“余先生当时走上诗台,开口就是一句四川话,‘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之后他在吟诵《蜀相》时竟用了川剧唱腔,还朗诵了写给老友流沙河的《蜀人赠扇记》。”何红英长叹,“如今,先生用川剧唱腔念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了绝唱。”

  2006年9月,余光中先生赴川去了杜甫草堂。当时为先生担任讲解的姚菲,是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宣教部主任。看着与余光中合影的工作照,姚菲感慨万千,她回忆,余光中在草堂祭拜杜甫,为刻有《乡愁》一诗的石碑揭幕,“最让人惊喜的是,余光中为草堂创作了3首诗歌,其中一首《草堂祭杜甫》,很长,共有40行。而另外两首是当天上午游览草堂后,趁中午的休息时间,即兴作出来的,其中一首虽然很短,只有三句,但却相当震撼大气:‘一千三百年可以见证,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成就历史最辉煌的诗圣’。”

  2010年9月5日,余光中二度造访武侯祠,何红英也是全程陪同,她还记得余光中午饭时,最爱的那道泡菜是脆生生的萝卜。“那次,他以‘诗情酒兴’为主题,进行了演讲,现场为观众朗读了自己专门为偶像李白所创作的四首诗歌,气氛很热烈。”

  不改乡音 在家只讲四川话

  在四川,还有余光中血浓于水的亲情,高山流水的友情。四川话是他家里最畅通的语言,2005年2月,在飞来成都之前,余光中曾接受过记者的电话专访,他用四川话聊天,直言:“蜀者,属也,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四川对我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跟我夫人在家,只讲四川话,讲了60多年。”

  余光中有很多少年时的朋友都在四川。他与流沙河的神交,已是文坛佳话,最为人乐道的,就是1982年夏,忍不了思乡之苦的余光中在寄给流沙河的信上,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应和,绝妙无比。

  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的很多亲戚都还在四川。他的嫡亲表妹孙霞珍是四川日报的退休员工,如今老人已90高龄。14日,记者联系了孙霞珍的两个女儿崔佳和崔虹,她们把余光中亲切地唤作“姨父”。崔佳说,母亲与姨父年龄相当,读书的时候是同班同学,很要好,“而且姨父的夫人,范我存,也是我母亲的表妹。所以他们三个人从小关系就很亲。”在崔佳的心中,姨父一直是令他们骄傲的人,“读书时,或者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乡愁》,我都比别人感动。”崔虹则直言:“我们姨父就是个相当有趣的小老头儿,我最喜欢听他说四川话。”

编辑: 郑轶

大师已逝 仍留乡愁在四川

2005年2月23日,余光中在成都武侯祠参加“千秋蜀汉风·武侯海峡诗歌楹联会”,吟诵杜甫诗作《蜀相》。省作协主席阿来回忆:“上世纪80年代,流沙河先生就在《星星》诗刊介绍台湾诗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