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相声走上都市街头 成都90后小帅哥即兴抖包袱

2018-07-16 09:29:00来源:华西都市报

  熙熙攘攘的成都街头,摆上一张简易的长桌。

  上边铺展着红底金丝线的桌布,桌上摆放着相声的传统“三大件”:手绢、扇子和醒木。

  演员身着长衫,在话筒前妙语连珠,凭一张嘴“绘人生之相,学世间之声”。

  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讲相声的两位演员,一位叫范超,另一位吴易,都是四川本土喜剧团队“麻辣盒子”的创始人。

  自打领了“成都街头艺术表演证”之后,经常可以在西村、春熙路、宽窄巷子和339等地看见他们的身影。

  以往只出现在剧院里的相声表演走出室内,站上了街头。

  演改良相声

  融入四川本土元素

  “颜值爆表”的范超,祖籍河北,从小在湖北武汉长大。2009年,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留在成都从事播音主持艺考培训工作。

  相声一直是范超割舍不下的爱好。他师承成都相声名家丁宝祥先生,为侯派(侯宝林)相声四代传人,功底扎实,台风潇洒,良好形象深受大批女观众追捧,表演风格冷峻幽默。多次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第三频道、天津卫视《相声大会》等节目。

  “小学一年级就上了个学相声的兴趣班,考上大学后,在网上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坚持着做相声演出。”范超很享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大、负担重,需要找一个地方去释放和缓解。说相声可以给观众带来快乐,带来短暂的放松,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而且凭借自己的能力给人带来快乐,我也非常开心。”

  相声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早在宋代就有。中国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主要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成都听相声的氛围没有北方浓重,尚未形成全民听相声的市场。所以我没有把说相声当成主业,只是当作兴趣爱好。”

  范超所在的“麻辣盒子”团队成立于2016年,表演以传统相声为主,也融入一些四川本土元素、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由此进行改编。“我们也有几个原创的散打评书节目。肯定要有创新,如果完全是照着传统相声本子来演的话,是没有市场的。”

  对口相声是范超擅长的形式,他是捧哏,搭档吴易是逗哏,两人一唱一和,妙趣横生。“我跟吴易搭档有七八年了。《学散打》《学歌曲》《舞台轶事》《哭的艺术》等节目都是我们不断磨合后诞生的拿手好戏。”

  传统相声中有“三大件”之说,分别是手绢、扇子和醒木。“醒木的作用是压言,节目开始,关键时刻,结束时都可用到;手绢起装扮道具作用,可以做盖头、头巾;扇子功能就多了,攥到手里是刀,双手平举是枪,打开是信,握住是笔。”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艺术也在推陈出新,进行不断改良。“我们现在说的是新相声,有时候会穿西服、中山装。桌子也可有可无,有时候就放俩话筒也行。”范超说。

  与观众互动

  初中女生表达敬意

  相声说了多年,平时都在室内场地演出,上街头表演对范超来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从来没有街头演出的经历,只是在电视、书上了解过,光凭想象不知道是个什么感觉。第一次演,太激动了!那天是小长假,春熙路上人特别多,人山人海,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别提多热闹了。”回忆起第一次街演的经历,范超言语里掩不住的兴奋。

  街头说相声,对演员来说是个大考验。“室内演出观众都是买票进去的,花了钱,即使没意思,也会安安静静地坐那儿听完。但是在街上的话,他站那儿看一分钟,如果觉得不好看,转身扭头就走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行人的目光,需要认真琢磨。”

  相声段子也区别于唱歌。唱歌完全可以中途加入来听,相声错过了开头,可能就不太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范超所在的相声团队也会有一些斟酌。“我们会多讲一些短平快的段子,三五句话抖出好玩儿的包袱,将气氛调动起来。”

  目前,范超的团队已经上街演出了七八次,谈起遇到的好玩事情,他总是滔滔不绝,“那可真是太多了!”

  “第一次演出是在IFS楼下,我们团队当中有两个学生在演出。两人都是‘90后’的帅气小鲜肉。”其中一个演员说了一句含混不清的词,解释说,“说快了我怕有人激动,再倒过去。”底下有个女观众很亢奋,就配合地顺势倒在地上。如此配合的观众,让正在表演的二人惊了一下,不过很快,演员游顺翔就顺势接梗:“这可让我怎么办呢,作为一个十八线演员,你这样很容易让我闹绯闻呐!”一个即兴包袱抖得十分响亮。

  还有一次,在宽窄巷子演出,演完太阳已落山,范超一行收拾东西准备走。这时,观众里头跑过来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约莫上初中的样子,“她拿着一百块钱突然塞到我搭档手里说,‘你们挺辛苦的,我不想往那个盆里扔,想直接给你们。’”说完,小姑娘转头就走了。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说谢谢,说实话挺感动的。因为我知道,她是觉得往那个盆儿里扔,感觉不太尊重我们。”每每说起这个故事,范超都很感慨。

  雅俗共欣赏

  传统曲艺回归街头

  一张嘴,说尽人间百态;三尺台,推开世上千年。

  相声是国粹,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没有普及之前,相声几乎占据文艺舞台的半壁江山。

  范超说,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曲艺形式最早就是在街头演出。“比如曾经的北京天桥,就有很多江湖艺人,说相声的呀,唱大鼓的呀,演杂技的呀,还有就是卖东西的呀,有点像现在的庙会。老艺人们就靠‘街头表演’来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对这些江湖艺人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将他们请进了剧场。

  “相声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随着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近些年的发展有些式微。三月份,当时在微博上看到成都市文化馆选拔街头艺人,点进去之后,发现类别除了音乐,竟然还有非遗和曲艺,我们就兴冲冲地报了名。”对于这次招募,范超很高兴。

  此次选拔街头艺人,除了说相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曲艺表演类报名者还有不少。

  从小酷爱竹笛演奏、现在从事民乐教育的老师刘胜也走上了街头,用手中的笛箫演奏出一首首让人陶醉的中外名曲。

  刘胜笑言,“一开始,我也会觉得拉不下面子,怎么会去街头表演传统名曲。后来去上海拜访一位年近百岁的音乐大师,他告诉我哪里有舞台需要,就应该去表演,所以我决定来尝试一下。”

  “街头艺术并不等于乞讨,也并不等于廉价,街头卖艺也并不是低人一等的行为。希望能通过走上街头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见到高雅的民乐,从而认可民乐。”刘胜说。

  成都的城市性格包容,街头艺术氛围很好,对此,范超的感触颇深,“北方人听相声,多以老观众老戏迷为主。对很多成都人来说,相声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听是抱着去感受去尝试的态度。不光是相声,任何的新鲜事物来成都,成都人基本都不会排斥,敞开心去欣赏,这一点特别好。”

  “让传统曲艺回归街头,让老百姓了解这些艺术的起源,同时还能推广和发扬传统曲艺。何乐而不为呢?”范超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荷 实习生 曾贝佳

  立即评

  街头艺人回归一切都是最好的重逢

  □蒋璟璟

  在成都街头邂逅有趣的灵魂,这里不仅有悠长的吟唱,更有欢快的相声。从老北京的旧时天桥,到大成都的繁华街巷,作为街头艺术典型代表的“相声”,超越时间与空间,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街头。一切还是熟悉的味道,一把折扇、一方绢布、一块醒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说学逗唱的功力。只是,时移世易,短褂长袍已不再是标配,长桌台布也变得可有可无……是继承也是创新,就如同所有归来的街头艺术一样,相声也正经历着新的涅槃。

  自从成都开始实施街头艺人“持证上岗”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美好的重逢。每次或不期而遇或精心安排的“相见”,总能带来满满的感动。恍惚间,往昔光景就在如今的时空里重现。那些无比熟悉又无比陌生的街头艺术,对许多人来说就是许久不见的故人,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则是久闻未见的传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比任何的推想和论断都来得有说服力——街头艺术,完全能够与现代都市完美共存。甚至,两者还能彼此成全、相映成趣。

  引导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欢迎民间艺术重回街头,这既体现了一座城市包容气度,也传递了其对自身治理能力的自信。几个月的实践表明,有序而活跃的街头艺人,已经成为成都街头巷尾的靓丽风景。得益于此,市民和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而艺人们也找到了“第二个舞台”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带有艺术气息的城市,从来都是令人着迷的存在。艺术从城市寻找给养,而还城市以浪漫。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要艺术的流淌与滋养。

  音乐,需要找到懂它的人;相声,需要遇到会笑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街头的场景,最适合让这一切发生。可以想见的是,没有什么比驻足观众的层层围观、击掌叫好,更能激发相声演员“抖包袱”的热情。而市民们在观赏、参与的过程中,悄然间也提升了自我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恰恰就是维系与这样一个个具体的表演活动和互动场景。这是因缘际会的催化,更是经年累月的沉淀。

  街头艺人的回归,让成都的街头不再寂寞,在高楼大厦霓虹闪烁之外,又多了一抹人文情怀。欣赏这一切,享受这一切,更好的城市里,才有更好的艺术。

编辑: 郑轶

相声走上都市街头 成都90后小帅哥即兴抖包袱

上边铺展着红底金丝线的桌布,桌上摆放着相声的传统“三大件”:手绢、扇子和醒木。成都的城市性格包容,街头艺术氛围很好,对此,范超的感触颇深,“北方人听相声,多以老观众老戏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