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2016-04-15 12: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丁飞 张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曾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衍生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然而沧海桑田,生态的巨变,又让曾经鲜明的文化印记逐渐消隐。从敦煌到草原,从泉城到洛阳,从洞庭到渤海,每一个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之根,也有着隐隐的文化之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今天起推出“生态”季,记录自然与人类、生态与文化间的碰撞与纠结。也是向天道、向大自然的规则致敬。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杨柳、玉门关。这里,是敦煌。历史上,它是西域进入中原的门户,也是丝路通往西方的要道。

  那些公元4到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那些数以万计、载有各种文字的赤轴黄卷、那些因月牙泉、胡杨林、戈壁滩而生发出的佳作名篇,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而它却在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危机。危机的源头,是水。

  正在逐渐萎缩的月牙泉

  “我们小时候,13、14岁吧,假期同学们组织去月牙泉。那时可以直接从北山爬上去,山很高,水面很大,好像要掉下去,掉进泉里去一样。但现在月牙泉水面缩小了三分之二,你看那泉水,没有什么活力了。”

  诗人方建荣(左)和记者丁飞

  诗人方健荣儿时“差点掉进去”的月牙泉,身处沙山,形如弯月,因“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的吟咏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如今,这湾碧水却日益“消瘦”、“憔悴”了:“当那首《月牙泉》回荡耳畔时,我们听到的不是美,而是一种担心,担心有一天这只泪眼会枯萎,一朵绝世花朵一般,会从人间天堂里凋谢…”

  上世纪60年代,因上游修建水库,敦煌境内的地表水相继断流,湖泊干涸、泉水垂危。原本水深12米、水面20多亩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历经千年,没有被沙海侵蚀,却在21世纪险些枯竭,水深不足2米。在散文中,方健荣心疼地将月牙泉比作敦煌的“泪眼”:月牙泉,这个不老的沙漠神话给敦煌生态敲响了警钟。敦煌,是否在重蹈楼兰恶梦?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拯救敦煌、守望敦煌。为了阻止库姆塔格沙漠的东进,敦煌的最西端建起了西湖保护区,并于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和40年前比,如今区内草地面积萎缩50%、湖泊水减少73%、沼泽面积减少40%。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孙志成在保护区内给记者指示,这片地方20年前都是水面,现在都是盐碱地。  

  孙志成忧心忡忡看着已经枯死的胡杨树(中国之声记者丁飞摄)

  只有极少数植物能在这种盐碱地里生存,胡杨树便是“极少数”中的特殊高大乔木。西湖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科科长孙志成说,即使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胡杨,也有忍耐的极限:地下水在6米以下便不能存活,而现在水位只有2米多。茫茫戈壁,本该是防风屏障的胡杨林,树干一碰便折断,一踩竟化为粉尘。

  孙志成介绍,敦煌的胡杨树还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没有生育能力。因为地下水和干旱环境的限制,它维持生命都很难,更别说生育了。

  “我喜欢疏勒河还就因为那一片又一片长满河岸的胡杨林,沟里有地下水渗出来,长满河岸,沟里的胡杨林就格外高大茂密。”

  这是作家杨显惠眼中1965年敦煌的胡杨林,而如今这里最高大的胡杨不过6、7米,那些已经枯死倒地的,似乎仍奋力地阻挡着掠过的沙粒,然后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土包,护林员们管这儿叫“胡杨墓地”。敦煌市民张先生看不得胡杨被塑造得过于悲壮,却深知悲剧的源头:“小时候我父亲从西湖砍了一棵粗的胡杨木,把树心掏空,小孩站里面摔不到、磕不着,可以学步。我的哥哥从筒里长大,我从筒里长大,我妹妹从筒里长大。总觉得砍了它会长起来,用完了还会有,谁承想砍了没有再长起来。水越来越少,胡杨成了记忆了。”

  沙尘中的莫高窟

  树木没了生命,沙漠更加肆虐。库姆塔格沙漠以每年2-4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鸣沙山的风沙打在莫高窟的雕像和壁画上,“像一张砂纸在上头磨来磨去”。被誉为古丝路上“明珠”的莫高窟,遭遇了各类病害:起甲、变色、空鼓、酥碱、脱落。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说,如果没有保护,“明珠”总有一天会黯淡:“我在现场试过,一点都不夸张。就咱们这么坐着聊天,85窟起甲严重的壁画,它就会掉下来。”

  从拖拉机运沙到与美国合作库顶防护工程,敦煌研究院的“治沙”攻坚战已经打了整整半个世纪。汪万福知道,所有的努力只是延缓“变坏”的速度,到今天,问题依然不可小觑:“通过我们的努力,只能是减缓风沙对它的危害。有些人说,莫高窟的风沙问题解决了,那怎么可能呢!”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的两名工作人员检查用于固沙的麦草方格 图自新华社

  《汉书·地理志》记载:“敦,大也。煌,盛也”。谁能料到,生态巨变会让这些“大而繁盛”的文化瑰宝逐渐掩埋在岁月的尘沙里。月牙泉的水、保护区的树、莫高窟的沙,都在无声地见证着这场变迁。敦煌的辉煌在历史,敦煌的未来在生态。

编辑: 郑轶
关键词: 敦煌研究院;汪万福;月牙泉;生态与文化;敦煌文化

[文化印记]远涉流沙望敦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曾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衍生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然而沧海桑田,生态的巨变,又让曾经鲜明的文化印记逐渐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