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出炉 低碳成都做好绿色“加减法”

2018-06-01 09:09:00来源:新华网

  成都对三环路南段改造升级,打造沿线绿道,方便市民低碳出行。记者衡昌辉摄

  垃圾分类、共享单车与地铁、公交无缝换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不少成都市民的日常习惯。

  平凡背后见功夫。为了城市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都做了哪些工作?5月31日,成都市召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现场会,发布《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简称蓝皮书)。

  这部由20多个市级相关部门、22个区(市)县、近40余家典型企业共同参与编制的蓝皮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新进展。

  从高处着眼:产业布局优化完善

  2017年3月,成都正式启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实施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六体系一能力”的重点任务。

  其中,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备受重视。“优化完善产业布局规划,防止乱建设,本身就是最有效的低碳行动。”成都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说。

  蓝皮书显示,2017年,成都市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工业总收入比重达59%,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2个千亿园区,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兴行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高质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也是成都努力的方向。

  蓝皮书显示,2017年成都市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21%和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与电能替代,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2017年全市完成889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压减燃煤97.8万吨,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

  从细节着手:优良天数五年最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共交通更加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更加便捷,这是过去一年里不少成都市民最为真切的感受。

  蓝皮书显示,2017年,成都市优良天数达235天,为近五年最好水平。同年,全市新增绿地81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1%。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天府锦城生态公园、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等项目的实施,市民将拥有更多的绿色消费空间。

  从细节着手。成都还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培育具有活力的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出行方面,2017年,成都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约320万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共享单车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成都已探索形成“成华区环卫延伸服务模式”“双流区多方多级联动模式”等多种创新模式。2017年,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全市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126万户。

  从长远着力:持续做好“加减法”

  去年,成都被列入联合国人居署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这是肯定,也是压力。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达到33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亿元,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但我们也要看到差距。”成都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说,下一步成都仍需重点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资源“底线”、绿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一系列规划即将变为现实。蓝皮书显示,接下来,成都将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将推动产业发展模式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扩展绿色经济应用场景,围绕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清洁能源提升工程、产业绿色升级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等12项重点工程;深入推进“三治一增”,持续不断做污染的“减法”、绿色的“加法”,为居民提供更加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与绿色舒适的环境;创新模式开展绿色回收,鼓励居民建立绿色账户,用绿色贡献值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等,提升对绿色发展成果的参与感、共鸣感与获得感。(记者衡洁蒋君芳)

  责任编辑:张维

  分享阅读

编辑: 郑轶

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出炉 低碳成都做好绿色“加减法”

记者衡昌辉摄  垃圾分类、共享单车与地铁、公交无缝换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不少成都市民的日常习惯。绿色出行方面,2017年,成都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约320万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共享单车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