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历史之谜
沈氏漆器蒸煮3小时仍完好,
到底有何秘诀?
除了轻巧精细,脱胎漆器另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经久不褪色。
19世纪末,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遭遇海难,尽管船主劫后余生,却感到无比失落,因为他损失了两件福州脱胎漆器。
两年后,念念不忘漆器的船主终于打捞到丢失的宝物。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漆器居然丝毫未褪色。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秘密便在于福建脱胎漆器的原料生漆。生漆来源于漆树,只有中国和少数东南亚国家才产漆树,其中又以中国的漆树为最佳,因此生漆在中国,它又被称为国漆、大漆。即使在一年中产量最高的4月至8月,一个漆农每天也只能割到1斤左右的生漆。
不同于靠催干剂干固的化学漆,生漆是靠漆酶来起到催干作用的。湿度越大,漆酶催干的活性越大。一旦生漆干固之后,它的硬度就会非常大,老化也相当缓慢,同时它还具备了耐酸耐碱耐腐蚀的特性。
沈氏的脱胎漆器无疑也秉承了这一特质,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这一优势再次得到证明。当时,沈家的脱胎漆器与日本漆器同时参展。从外观上看,两国的漆器都是那么精美绝伦,难分伯仲。这时,有人提议把两件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比试耐用程度。3小时过去了,大家掀开锅盖,发现日本的漆器已不成形了,而沈家漆器仍完好无损。最后,福建脱胎漆器理所当然地摘得了世博金奖。
【世博会荣誉榜】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轻巧精细,且经久不褪色,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在1889年、1900年、1904年、1911年、1915年、1924年、1926年、1933年举办的8届世博会上,福建漆器参展并获奖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陶宁宁
责编:朱虹 来源:东方早报
时 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 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 标: 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