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 春末初夏清晨5点的上海,天色刚刚有些微亮。戚兴锋准时打开手机,关注街道商务区每一个微信群,等待着做核酸的通知。

这是正式开启每日工作的第一个流程,没有特殊安排的情况下,早上5-6点街道会在微信群通知核酸检测或抗原自测。通常,戚兴锋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在8点之前根据街道要求完成这些工作,确认结果为阴性之后,才能够开展其他工作。

戚兴锋是龙湖智创生活商写事业部虹桥天街项目的员工,负责项目日常消杀、工程维保和秩序巡逻等物业服务工作。在疫情启动管控后,他又多了一项重要工作——协助永辉超市做好物资保障。

3月17日,戚兴锋将家中年幼的儿子交由母亲照料,自己住到了项目上。每一天,戚兴锋都要重复与永辉店长对单、登记、查验、安排人员辅助清点物资、搬运、消杀等任务,物资车回到项目,常常是次日的凌晨。

日复一日从天色朦胧,忙碌到黑夜,对于并不喜欢两点一线生活的戚兴锋来说,肯定算不上“理想的生活”。但面对肆虐的疫情,“物业人”必须要站出来。

(实拍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一定要有预案

这已经是戚兴锋第二次经历长时间的疫情封控应对,但上海此轮疫情从3月持续至今,是戚兴锋和他所在的龙湖智创生活沪苏公司没有想到的。

近几年疫情常态化之后,公司就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得知上海因疫情部分小区要封控48小时,沪苏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所有部门按照应急处置的方式准备了7-10天的物资,部署人员一半驻守项目,另外一半作为储备人力,待解封之后进行换岗。

玉成是此次上海疫情应对整体统筹负责人。他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每个项目有没有确诊病例,员工是否安全,员工当前是否缺少物资以及当前最紧急的事件有哪些,然后统筹调配人员、资源并展开工作。

意料之外的是,封控时间从“48小时”变成了“48小时+7”,然后继续“+7”,延续到现在。龙湖智创生活服务的项目中,此轮封控时间最长的,已经超过一个月。

到了4月1日全城静态管理,最初预留人员的流动、铺排就算是作废了。此时,只能依靠原本驻守在项目里的员工一直坚守,其他人员进行支援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储备的物资也渐渐见底。

而且,疫情封控后物业管理服务身兼数职,既要兼顾着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园区环境的清理以及反反复复高频次的消杀,还要处理客户的各种诉求,以及跟街道、防疫办等部门之间的沟通。

不调整预案必然是不行的。玉成想到,居家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线上优势。他和同事们进行了分工,一线工作人员保证项目的基础运营管理、保证防疫基础配合的需求、保证相关政策和公司的信息互通。

居家的工作人员统筹起来,把项目上能够居家完成的任务挪到线上进行配合,分摊一部分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每天,线下工作人员会统计客户的疑问,再将答案发到微信群,线上工作人员按照群内信息向客户进行解答。

人力调配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接下来就是一线工作人员的物资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按照疫情预案,公司把采购权限都下放给了地区,我们就制定了以项目为单位就地解决物资问题的方案。一线充分配合政府防疫相关规定,向政府、街道和居委会提需求,通过街道的派发和我们自己团购来补足物资。”

(物业人在清点物资实拍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一线员工洗澡和睡觉的场所,玉成也想好了,可以利用集团旗下的长租公寓,也可以向周边企业租住空置房间。

一开始,驻扎在项目一线的留守员工基本都说“不需要”。甚至有一位员工在车里面连续睡了三天。后来,玉成发现项目上有一个空置商铺,和客户沟通过后,将员工安置在那里。

玉成觉得,在抗疫战中,一定要有预案。“如果我们没有预案,防护服和物资储备肯定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大量感染。那么,现场会出现瘫痪,加上静态管控,意味着整个项目陷入没有物业的状态,防疫工作会变得非常困难。”

抗疫是对意志力的磨砺

做足预案,到了实际的操作中,问题总是变着花样出现。

龙湖在青松的一个项目出现几例核酸阳性病例,整个小区和存在阳性病例的楼栋均被封控,大量生活垃圾堆积在楼道门口,等待被运走。

清运封控楼栋的生活垃圾,需要更加严谨的处理方式,并不属于物业的常规管理范畴,一般物业公司都不愿意触碰。但垃圾堆积增加感染风险,拖着不处理也不是办法。

就在街道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协调运力的时候,有员工二话不说冲了出来,套上两层防护服,尽可能做足防范措施后,一次又一次往返将重达1吨的垃圾从封控楼门口运到小区门口,方便政府清运。

戚兴锋觉得,物业抗疫管理工作是对意志力和耐心的磨砺,从心理到生理,都在接受考验。就像他在配合永辉做物资保障的过程中,前期存在运力不足,而且车无法开到车库,戚兴锋和同事亲自上阵,协助卸货、搬运。

(实拍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所以,不管每天有多少事情等着去做,戚兴锋都会抽出时间和团队的员工谈心,安抚员工的情绪,和年轻的员工一起做好艰苦战斗的心理建设。

虹桥写字楼为开放式园区,距离园区500米就是方舱医院,又紧邻虹桥火车站,园区防控管理难度很大。疫情封控后,项目中控室依然24小时值班,通过慧眼系统监控园区各出入口;电梯停运,工程和秩序人员每天爬楼巡逻,园区的物业管理,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在虹桥天街写字楼项目工作的龚云飞,封控期间,每周都会专门抽出两天,利用休息时间,逐一和团队成员聊聊天。“现在可能会有员工内心比较焦躁,这都是人之常情,但这时候多聊聊天,分散下注意力,他们可能也会逐渐轻装上阵,不那么紧张害怕。”

今年是龚云飞在物业行业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这三年的疫情他都经历过,但他认为,今年是最挑战的一次。他所指的挑战,是许多人对于新冠病毒还是缺少认知,“很多人意识不到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自我防护稍微有点疏忽,很可能被感染。”

只要项目上有确诊,龚云飞的压力就增加一重。而且,就眼前的工作来说,就算只是一位保洁人员,都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难免有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个保洁阿姨,她每天7点半上班,第一时间把所有项目值班人员生活的区域,比如厕所、卫生间、洗漱的区域打扫干净并擦拭消毒。接着清理和消杀每栋楼内部,例如一层值班区域、大堂、卫生间,每一个角落都要照顾到。”

(实拍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这样的清洁消杀工作,每天至少重复两次,除了项目内部的角角落落, 与其他项目交接的地方,也是消杀的着重点。

“虽然工作每天重复繁琐,但是一点错漏都可能引起大的风险。这个时候,把自己的项目看顾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给上海加油。”龚云飞说。

一封信与一吨菜

抗疫的这些日子,疲惫和劳累是真的,收获和感动也是真的。

前些日子,随着运力有所恢复,公司给项目留守的同事们送来了生活物资,里面有20多块肉。拿到物资后,戚兴锋立刻组织员工,把所有肉都切了,做了一锅红烧肉,还蒸了米饭,封控以来,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抗疫的日子里,物业与租户们也是守望相助。

一天晚上8点,龚云飞接到一个写字楼租户的电话。公司的大鱼缸里养着金鱼,但受疫情限制,鱼缸里水也不足了,鱼也已经半个月没有喂过了。

跟每天消杀、秩序防卫、配合保供等等比起来,这件事听上去没那么重要。挂了电话,龚云飞和两位员工还是直奔客户的公司,并和业主打开视频通话,在业主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了给金鱼换水、喂食的工作。“虽然动作不是那么熟练,还是把事情给做了,也让他们安心。”

客户告诉龚云飞,养护一次基本可以保证半个月不出问题。但龚云飞不放心,隔天又去检查了一次。龚云飞的举动让客户感动不已,为此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

在这次的抗疫全链条里面,更多人真正感受到了物业在基层社会治理上面发挥的作用。人们发现,物业公司已经远远超过了物业基本的作用,一线抗疫的摸排、组织,基本上是物业与街道和居委会一道执行。

(物业人正在协助搭建核酸检测场地,企业提供,央广网发)

有了物业的辅助,居民需求的“最后100米”也逐渐得到解决。物业通过自己的渠道帮业主们找团购物资,因为之前看到物业的种种付出,业主对物业非常信任,只要是物业找的,业主都很认可。在由物业组织的物资团购中,业主们团购的时候总会自发的多买几份,而后转送给物业工作人员。而且,有业主知道物业无法做饭,会主动借厨房给物业工作人员使用,还有业主直接做好饭菜送到物业工作人员手里。“这样就把最难的物资阶段撑过来了。”

“物业整个行业的定位,通过疫情又发生了一次比较深刻的变革。物业与业主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合同履约,而是在解决社会居民基础服务需求上,也在解决社会居民幸福度、守护社会资产、维护城市运转等方面愈发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

编辑:安垚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