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记者 门庭婷)日前,贝壳研究院通过线上调研方式,发布了《2021年新青年理想居住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约48.9%的新青年受访者表示,不接受长期租房,其次约28.9%的受访者表示视情况而定。但对于“北漂”“沪漂”来讲,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新青年初入一个新城市时往往选择租房住,而租房并非出自他们的意愿。不愿意接受长期租房的原因中,“自有住房才有归属感、安全感”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不断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多,也在品质上也有着较为明显地提升。同时“租购同权“政策的稳步推进,也让租客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及改善,归属感及安全感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将公租房作为自己的长期居所。

同样,在《报告》中还提到,对于受访新青年客群而言,他们的理想居住是在1公里生活圈范围内,美食街、轨道家庭、生鲜超市等与民生强相关的配套最迫切。那么,如果真有一个既可以满足大家对于理想社区的追求,又能够实现“租购同权“的公租房,你会选择吗?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在北京东四环外广渠路,燕保·百湾家园被称为“北京最美公租房”。它恰好满足了上述《报告》中受访的青年,对于理想社区的要求。

据了解,燕保·百湾家园位于广渠路南侧,广化大街东侧,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下简称北京保障房中心)开发建设,是北京保障房中心所持有的百余个公租房项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保障房中心邀请了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对该项目进行设计规划。

提起马岩松和他的MAD建筑事务所,人们首先想起的都是一些充满设计感的,城市的地标建筑。燕保·百湾家园是该事务所的第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MAD希望能够在具体实践中突破常规,用设计推动保障性住房创新,让空间和建筑服务于人,解决目前城市快速发展中关于居住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一进入燕保·百湾家园,即可以感受到这里与其他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不同。该项目整体建筑以“漂浮的城市花园”为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将社区街道完全向城市开放。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项目占地9.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33万平方米,共有12栋住宅楼,总住户达4000户,目前入住率已经超过七成。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打开社区围墙,引入城市道路。12栋住宅楼分成六个组团,一个大地块被拆分成六个小街区。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首层临街空间作为生活服务配套,将引入便利店、咖啡店、餐厅、幼儿园、便民诊所、书店、养老机构等一系列丰富的功能,社区生活融入城市,城市尺度更加宜人。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首层功能还给城市后,燕保·百湾家园将二层留给社区居民内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体的屋顶绿化,一条环形跑步道将六个街区再重新环抱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巨大的公园,串联着健身房、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生态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面向住户的社区功能。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除了二层“漂浮”公园外,在燕保·百湾家园首层、建筑各个错层、半开放灰空间以及屋顶都留有不同尺度的景观,在城市中心较高密度的公租房设计中,也保证绿化率达到47%,让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能享受更舒适地生活,更加贴近自然。

(百子湾公租房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从空中俯瞰,燕保·百湾家园建筑平面呈Y字形,且顶层退台式的设计让建筑群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形。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楼与楼的连接组成一团团半围合式空间,宜人的尺度为空间带来了家的亲切感及归属感。

建筑简洁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顶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为尽可能使每个房间都满足东西南各向的日照,设计采用了三岔式的楼型。将走廊设置在北边,同时提供了保暖功能,这样便能保证每家每户都有阳光照射。

(燕保·百湾家园实景图,MAD建筑事务所供图,央广网发)

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在。“最美公租房”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设计美、环境美,更在于邻里共融、住户与物业之间的信任与认同。所以,如果未来的公租房,都可以有自己的设计特色,舒适的园林配套,新青年们,对居住,是不是会有全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