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互助10月18日消息(记者 滕萌)一群勤劳手巧的绣娘、一根灵动生花的银针,在青海,绣娘们通过青绣改善生活、脱贫致富,通过青绣走出大山、接触世界,通过青绣踏上舞台、展现与众不同的青海河湟文化。

手工青绣展示(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今年55岁的席金花刚刚完成一个盘绣产品,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2014年,她来到公司,经过培训后,不仅技艺大大提升,还学会了网上直播。

“我的家在丹麻镇索沟村,受地处脑山、缺水等因素影响,家里的庄稼一年的收入仅5000元。到素隆姑公司打工后,我吃上了技术饭,每个月的工资3000元。这还不算,我还成了索沟村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村里150多名妇女生产青绣产品。每次休息日回村里,我都会手把手地教村民学习新技术,并把她们加工的合格的产品收到公司,由公司统一销售。手快的姐妹们一年可以挣到8000元。”说起现在的工作,席金花喜形于色。

一针一线绣出千般花样(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土族盘绣是青绣种类之一,主要以“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丰富艳丽色彩的应用、古朴生动的图案展现,久负盛名。随着互助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青海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保护及宣传,互助盘绣产品在全省以及全国知名度不断提高,需求量不断增长。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公司的绣娘团队从最初的几百名发展到1.5万人,我们在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同时,探索‘青绣’创新转化、创新发展,大大延长了产品附加值,成为互助县妇女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莉说道。

青绣“虎头宝宝”(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一方面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

“2020年受疫情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发展受限。依托互助农商银行的‘青绣贷’,我们贷了200万元。今年随着销售订单的增加以及规模的扩大,我们又向农商银行贷了500万元,按照‘贫困户+基地+企业+市场’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互助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带动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发展。”苏晓莉说。

各式各样的香包(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目前,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青绣产业的龙头企业,已累计带动2000余名农村妇女及贫困户绣娘创业发展,2021年预计可实现收入达700万元,两年内可实现经营收入1400万元,可实现利润386.71万元。

据了解,“青绣贷”只是互助农商银行“特色贷”的其中之一。近年来,互助农商银行与互助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党组织深入挖掘全辖19个乡镇特色产业,形成“村银共建”的金融服务机制,依托产业,以“产业信用村”创建为主要形式,推动信用村提档升级。围绕乡村振兴和县域特色养殖、马铃薯种植、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苗木种植、乡村旅游、青稞酒、特色餐饮、扶贫搬迁产业、青绣10大产业,通过摸排调查、需求对接、信用评级、贷款授信等措施,全面推进“产业信用村”创建工作。使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深度融合,探索“金融扶持+产业带动”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让更多金融资源回流农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让产业更加兴旺、农村更加繁荣、农民更加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