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拍摄制作)

编者按: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千里调水”,指的是水库、隧洞、倒虹吸、渡槽等组成的干支渠及田间配套设施管道,其总长可达数千里。工程建设周期长、海拔高、点多线长面广、地质复杂,先后攻克了很多世界性的难题。

央广网西宁4月8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从3月中旬开始,青海逐步启动春灌供水,用水需求也持续增长。作为青海省主要农业区的河湟谷地海东市春灌正当时,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利益、推动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于水利对“三农”的贡献。为此,记者专程进行了调查采访。

山城村的“望天田”

“以前缺水,庄稼人靠天吃饭,一分钱掰成两半的心都有。现在好了,有水了庄稼长得好,收成也更好了。”山城村63岁的村民朱长太笑着对记者说。

“村里有520亩的水浇地,春灌水三天就能浇完。”海东市互助县哈拉直沟乡水利管护所副所长张生彦告诉记者,今年降水量少,当地河道和水库无法满足群众农田灌溉用水量。为此他们协调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进行调水,保障了山城村的春灌用水。

正在浇水的山城村村民(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张生彦说的“引大济湟”,是青海省内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蓄水、调水和配水工程体系的建设,将水资源较丰富的大通河水,穿越达坂山引入湟水河流域,缓解湟水流域日趋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湟水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今年,山城村所在的哈拉直沟流域17个村、14000亩农田得到了适时灌溉。有了充足的水源,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庄稼浇不上水发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引大济湟工程田间配套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将来山城村山上3400亩“望天田”将以自流喷灌的方式得到灌溉,成为增产增收的“水浇地”高标准农田,这也巩固提升了全国18亿亩耕地红线。

引大济湟工程田间配套项目实施后“望天田”将以自流喷灌的方式得到灌溉(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加快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引大济湟工程田间配套项目为山城村带来发展机遇是青海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到位的一个缩影,不断夯实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加快推进了湟水谷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有效助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让百姓“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记者从3月举行的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今年青海将完成20.24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2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目前,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至县,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已分解下达。

李尕连的“收入”

引大济湟工程由“一总、两库、三干渠”组成,即调水总干渠、石头峡水库、黑泉水库、北干一期、北干二期和西干渠。山城村今年所用的水正是来自北干一期工程。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部门获悉,今年1月、3月青海全省平均降水量分别偏少46.4%、63.0%。特别是自2月上中旬以来,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海东两市个别地区未出现有效降水,连续无降水日数甚至达45至57天。引大济湟工程局部试通水,成为青海东部农业区春灌“及时雨”。

当前,青海省河湟谷地春耕春灌工作已经有序开展(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记者在位于西宁市大通县的黑泉水库看到,作为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灌期间,工作人员正在积极开展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为下游用水提供保障。“接到调水请求之后,我们从4月1日起,每日向北干一期流域调水86400立方米。”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水资源调度服务中心黑泉水库管护部副部长张建宁说。

沿着工程水脉,记者来到了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的努木赤沟流域。不远处工程支渠出水口的水像瀑布一样奔涌而出,通过林间渠道蜿蜒流淌,进入祁家堡村的田间地头。75岁的村民祁丰先正在给自家田地浇水,他告诉记者,因为渠道水量充足,“自家7分地,今年种了油菜。换了以前遇上降水量少的时候,大家都抢水浇,自己一个人根本顾不上,得叫在外务工的儿女来帮忙。”

75岁的村民祁丰先正在给自家田地浇水(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在童家村,村民李尕连正在割破地膜取出蒜苗,为第二天的浇水做准备。李尕连今年种了4亩蒜苗。她说,村里地少要种产值高的作物,一亩蒜苗能收入8000元,这对她来说是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一年内可以种两茬,头茬蒜,后茬蔬菜。

水源有保障,种地就有希望,农民有收入,乡村才能振兴。共和乡乡长吴培桢这样说:“在降水量少的情况下,一亩大蒜需要浇6至7次水才能有高产量。因为水源充足,今年共和乡的蒜能错峰提前15天上市,这样一来一亩地至少能增加1000至2000元的收入。”

等待浇水的蒜地(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不仅如此,共和乡打造的乡村旅游村桦林村,也因为引大济湟工程调水,田园风光优势更加凸显,游客也越来越多。

乐都区水务局副局长 李元良告诉记者,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工程已经连续三年在努木赤沟、迭尔沟两条流域发挥了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待整个乐都片区引大济湟田间配套项目完工后,9.8万亩耕地、林地将得到用水保障。

村民李尕连正在割破地膜取出蒜苗,为浇水做准备(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记者了解到,引大济湟北干渠工程总灌溉面积是70万亩,海东市就能享受到54.6万亩的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同时还能提供536万立方农村人口饮水需求。引大济湟工程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用水需求,也有效保障了青海东部城市群发展,直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让每一滴水都发出“亮光”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局长张伟峰告诉记者,工程作为构建湟水流域现代水网体系,将为青海东部100万亩耕地、300万人口的多民族地区提供水安全保障。目前,整个引大济湟工程六大子项目中,石头峡水库已于2014年12月下闸蓄水。调水总干渠已于2015年12月试通水成功。黑泉水库工程于2001年11月下闸蓄水并投入运行。北干渠一期工程于2017年10月支渠工程完工,正在开展剩余4.89万亩田间配套项目建设及竣工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北干二期工程隧洞全线贯通,松多水库坝体填筑施工已全部完成,计划于2022年择机下闸蓄水;40万亩田间配套正在全力推进。西干渠工程剩余32号隧洞因受突水涌泥、塌方等特殊地质影响,掘进艰难,据记者截稿还剩余154.8米。

穿越村庄和农田的引大济湟西干渠4号渡槽(央广网发 谈林明 摄)

“今年是工程建设收官年、冲刺年,也是工程建设‘交卷子’的时候,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进一步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全面完成西干渠、北干渠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张伟峰说,要心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要”,尽早打通工程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工程建设到高质量运行的“转变”,让工程全面发挥效益,造福青海人民,要进一步加强精准调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定”原则,让每一滴水都发出“亮光”。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引大济湟北干二期工程的倒虹吸(央广网发 贾克文 摄)

“引大济湟工程建设顺应国家战略及青海发展实际,从1958年开始构想到1996年陆续开工建设再到今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经历了青海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个重要阶段,历时60多年。”青海省水利厅党组书记石建平说,青海在相对贫乏的财力物力、落后的技术及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下,落实140多亿巨资,用几十年时间建成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实属不易。“工程建设得到了国家及有关部委、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倾力支持,是青海人民翘首企盼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凝聚着几代人水利人的心血和智慧,是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栉风沐雨、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青海写照。我们一定要党建引领,统筹安全与发展,建好工程、用好工程,以更多水利福祉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编辑:滕萌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