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9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一群勤劳手巧的绣娘、一根灵动生花的银针,在青海,绣娘绣郎们通过青绣改善生活、脱贫致富,通过青绣走出大山、接触世界,通过青绣踏上舞台、展现与众不同的青海河湟文化。

《绣河湟》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9月28日晚,青海平弦花儿剧《绣河湟》在青海大剧院演出,该剧是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重点剧目,特别邀请国家一级作曲、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国家一级编剧孔凡燕、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君组成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创排。剧组曾先后5次赴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学习了解土族盘绣、撒拉族刺绣、贵南藏绣等青绣作品,深入河湟地区深度采风,增进对河湟地域风光、河湟人文历史、青绣技艺传承发展和青绣工艺品制作的了解。

《绣河湟》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观看演出的土族绣娘(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绣河湟》运用交响乐与青海地方音乐、民间小调、花儿等特色音乐相融合的创新手法,以民俗风情、戏曲表演等多元文化形态为载体,重点呈现河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特色。演出现场,市民、游客以及现场观看表演的绣娘们跟随着演出的节奏,近距离感受到了大美青海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人文风貌。

青海大剧院展出的青绣产品(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青绣有土族盘绣、河湟刺绣、藏绣、湟源皮绣等多个刺绣类别,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实践,互助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等先后入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青海省刺绣队伍日渐壮大,30万绣娘绣郎通过青绣产业致富,也让更多人透过一针一线了解青海文化。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年来,近三百批、一万多名绣娘走出高原,到上海、苏州等地进行培训,学习借鉴外地刺绣技艺。通过青海省各地绣娘绣郎们的巧手,青绣产业逐渐焕发生机,青绣产品成为脱贫致富的蓬勃产业。

阿河滩村撒拉族刺绣(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撒拉族女儿秀体验园,通过撒拉族妇女的巧手,一幅幅图案灵动、色彩艳丽的刺绣作品在手指尖诞生,游客们为精妙的刺绣手艺驻足,通过体验刺绣和购买青绣作品,带走了在青海旅游观光的美好纪念。

美丽的土族阿姑和土族服饰(央广网发 汪晓青摄)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阿姑们把美丽的盘绣穿戴在身上,如彩虹般靓丽的衣服是土族的象征。巧手的绣娘们把刺绣融入到生活中,做成荷包、鞋垫、枕头、拖鞋等产品,成为销往省内外的特色手工艺品。

青绣,从各地农家妇女的手中,逐渐走到人们的视野里,走到广阔的市场中,走到闪亮的舞台上,成为青海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成为青海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产品,成为青海的一张“金名片”。

编辑:樊永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