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10月6日消息 10月的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青贮玉米籽粒饱满,牛羊膘肥体壮,人们忙着收割庄稼,腌制饲料。

  4年前,这里还叫“烂泥滩村”,因山高、路陡、无水,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贫困发生率超过18.66%。

  近年来,涵江村抓住扶贫政策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种草养畜,完善基础设施,短短几年,把一个困中之困、贫中之贫的烂泥滩村变成相对富裕的村子。

  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870元,比2016年增长7070元。今年9月27日,西吉县发布2020年脱贫人口公告,涵江村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给票子不如换脑筋

  “村里问题多,上访严重,生活在大山深处,看不到希望。”2017年初,秦振邦被西吉县委派驻偏城乡烂泥滩村担任第一书记。当他来到村部时,只见大门紧锁,院子里长满蒿草,鸟雀垒窝,办公档案空白。

  “全村农业户籍人口423户16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75人。”秦振邦走访发现,由于贫困,大多数村民外出谋生,村里常住户只有123户502人。

  精准扶贫不养懒汉,给金山银山不如转变观念,给票子不如换脑筋。2017年初,涵江村争取闽宁对口帮扶示范村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捆绑农业农村、交通建设等项目资金,建成村综合服务中心,敞开大门邀请全体村民共同商议大事小情,宣传惠民政策、培训致富项目,张榜公式村务。

  “让村民全程参与村集体事务,不仅提高了村民积极性,还增强了村‘两委’为民服务能力,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秦振邦趁热打铁,因地制宜推出“党建+金融+产业”帮扶模式,提出的“强组织亮新村、以金融兴产业”的脱贫新思路。

  “说到村民心坎上,想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今年73岁的建档立卡户苏维俊感慨地说,村里通过采取一系列提振精气神措施,使村民的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全村呈现出“人人谋发展、户户要发展、全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发展产业拔穷根

  农村脱贫致富,党建引领是核心,产业发展是关键。

  没有产业,一切都是虚的。涵江村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从产业上下功夫,挖掘 “造血”潜力,拔穷根。

  但是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呢?“养牛养羊收入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小,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秦振邦深入调研后,带着发展的账本,上门动员村民种草养畜。“养1头基础母牛,通过母产仔,3年变成5头牛,一头牛纯收入5000多元,相当种植10亩庄稼。”

  紧接着,争取人民银行西吉县支行支持,在政策范围内增加贫困户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增量。2017年,涵江村金融扶贫贷款达到570万元,户均贷款达到6.47万元,养殖示范户贷款增加至10万元,扶贫贷款覆盖率91%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有了资金支撑,涵江村探索建立“党建+金融+产业”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以 “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为突破口,推动草畜产业发展。建档立卡户马智才从5万元贷款起步,通过不断购买、繁育,从最初2头耕牛发展到现在的70头牛,养羊80只,种植草料100多亩,年保守收入30多万元。

  大家看到养牛的好处,信心大增,逐年扩畜增量。如今,涵江村牛存栏量由2017年初的88头增加至900多头,羊存栏量1200余只,种植玉米4200多亩,实现了养殖产业全覆盖,户均养牛7头、人均2头以上,实现了产业“造血”。

  发展产业的同时,涵江村从村民最关切的基础设施抓起,打造宜居乐业环境,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经过两年努力,涵江村7个自然组全部通了硬化路,村级幼儿园、光伏发电站、电信基站、综合服务中心、村金融便民服务站、农村电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户安全饮水达100%,安全住房、网络、太阳能路灯全覆盖。

  “路灯建成使用,让多年来夜晚漆黑的小山村亮堂起来,村民心里也亮起来了。”苏维俊说。

  2018年,为纪念福建省涵江区对口帮扶,烂泥滩村更名为涵江村,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