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18时40分,夜幕早已笼罩了六盘山脚下的冶家村,金秀江头戴面罩,手持焊钳,正专注地焊一只“大鹅”。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还堆放着16米长的“龙舟”、长着翅膀的“马”、3米多高的“礼炮”和面带微笑挥舞彩绸的“大老鼠”,这些五彩斑斓闪闪发光的花灯,给夜色中的泾源县增添了几分欢乐与祥和。

  “这些都是过年用的花灯。我加个班,刚给前两天焊好的‘梅花鹿’装上了彩灯。”金秀江说,在车间焊一天能挣220元,一有时间他就过来干活儿,比在外面打工方便多了。在扶贫车间上班,既把钱赚了,也能照顾到家人。

  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中国最美乡村旅游模范村”。扶贫车间负责人冶三成说,2018年9月,冶家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创办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各式花灯、稻草人造型、仿真草皮造型,以及废旧轮胎制作的创意产品。自创办以来共盈利约260万元,为村里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3500元,最高能达到6600元。

  2018年以来,泾源县按照“政府+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共建设扶贫车间33个,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1000多人,年人均收入1.8万元左右,有效解决了泾源县劳务移民和农村贫困群众创业就业难题,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梦工厂”。

  在泾源,扶贫车间因情因势而建,有的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有的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有的建在了产业链上。

  走进六盘山镇什字村辣椒加工扶贫车间,近百名工人戴着围巾和口罩围坐在几十米长的工作台旁,挑出坏辣椒、去掉辣椒梗儿,双手忙个不停。

  “干辣椒原材料精选简单易操作,这个车间的工人以老人居多,大家一边工作,一边说说话、聊聊天就把钱挣了。”什字村辣椒加工扶贫车间负责人王玉鑫说。该车间投资560万元,于去年7月份开工生产,吸纳了六盘山镇什字、张堡、和尚铺等10个村162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人,50岁以上老人118人,年人均收入达两万元以上。

  在距冶家村约半小时车程的香水镇思源村,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扶贫车间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数百台缝纫机快速运转,工人们一字排开,忙着给包袋缝线、钉扣,偶尔抬起头交流几句或聊天逗乐。这样的忙碌始于去年7月下旬。

  园子村的马彩芹刚在厂内品质检验区验完包,又匆匆前往办公室。只有小学文凭的她从车间工人干起,由于爱学习、肯吃苦,短短半年时间已是扶贫车间的人事兼财务,负责工人考勤、包袋计件以及给工人发工资等。

  “在家围着锅灶台转了十几年,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不仅每月能挣到工资,还学到了以前接触不到的技能,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马彩芹用标准的普通话自信地说,脱贫还要靠自己的双手,这份工作不仅让她和更多农村妇女赚到了钱,也让很多贫困户改变了“等靠要”的观念。

  “我们把厦门的工厂直接迁过来了,泾源县的工厂就是企业总部,我们生产的包袋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泉祥扶贫车间负责人黄水海说,公司响应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的号召来到泾源,目前已吸纳当地200余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人。

  “我们还有五里村制香扶贫车间、集美村澳丽妃包袋扶贫车间、泾光村水厂扶贫车间、大湾村制犁扶贫车间、龙潭村有机肥扶贫车间……”泾源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据介绍,泾源县对自建扶贫车间运营的企业,每培训吸纳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一次性按每人1000元给予奖励。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兴建或承包经营扶贫车间的,给予金融扶贫贷款支持,每兴建或承包经营1个扶贫车间可享受3年免息扶贫金融贷款20万元。(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通讯员  何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