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在部分山区,还可以看到牲畜犁耕。记者 剡文鑫 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农业作业机械化规模不断扩大,犁的形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往以牛、骡、驴等畜力为主的“二牛抬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动力更强劲的“四轮铁牛”所代替。

  ■牲口耕地一天几亩

  “一家人凌晨两、三点起床,男人开始拌料喂牲口,女人备好干粮。凌晨四点动身,大人扛着犁,孩子牵着牲口向地里走,就是为赶在太阳高照之前耕地。”今年72岁的马风祥,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人,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有关犁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在马风祥手中的犁,先后换了三代——木辕犁、铁辕犁、全铁犁,最初的木制犁早已被淘汰且当柴火烧了,其他两种犁也已被束之高阁,被当成一种念想。

  “犁的质量,犁耕的技术、次数,直接影响到庄稼的收成。”马风祥说,为了节省费用,所有的木犁都是他亲手做的。木犁所用的材质一般选择杏木、桃木、枣木,经过砍锯造型,再用砂纸一遍遍打磨抛光,直至犁柄摸上去没有一丝倒刺。

  “木制犁相对笨重,尤其到距家最远的田里犁地,扛着犁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等到田里,肩膀就被磨肿。此外,木制犁耕地特别耗时,牲畜拉动也很费力。”马风祥说,从早上5点到11点,6个小时最多耕地两亩,这还要牲畜体力特别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俗话说‘庄稼要好,犁深肥饱’。”马风祥说,不论耕地多少,一年三次犁耕是不能变的。每年春耕开始,从第一次犁地一直到秋收完毕,犁地的次数越多庄稼就越好。“土地是庄稼人的衣食父母,就得用犁来精心伺候。”马风祥说。

  ■“铁牛”犁地一天几十亩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那种由人掌着犁柄,被“四轮铁牛”取代。

  “现在的犁全部是铁犁,而且都是大企业统一生产,驱动力变成了机械。”今年68岁的张贵荣,站在地头,看着田地里来回翻耕的拖拉机感慨地说。“原来用牛拉,耕完几十亩地,需要很多天,现在用机械一天就能耕完,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农业机械化普及了,不但耕作效率提高了,而且大大节省了劳力,为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赚钱增收。张贵荣说:“耕地、播种等农活,花费很少一点时间就能忙完,剩下的时候,年轻人可以外出务工,老年人也可以在家饲养牛羊,搞副业赚钱。”

  现在的农村,犁的名称和性质没有变,但形制却花样百出,更加精细化。

  “有专门播种的犁、深耕的犁,有适用于小块农田耕作的犁,也有大块田地犁。”张贵荣说,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犁的样式不断推陈出新,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说不完。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作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见证者,原州区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任俊林说:“2005年至2017年,国家连续十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任俊林向记者提供了一份2005年至2017年原州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统计表:2005,原州区有1126户农户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受益,补贴购买农机为1127台,购机总投入122万元;至2017,原州区共有2390户受益,补贴购买农机2500台,购机总投入3536万元。

  “发展至2017年底,原州区动力机械达到1.2万多台,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农业真正实现了从传统‘二牛抬杠’到‘四轮铁牛’作业模式的转变。”任俊林说,12年,国家投入原州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1亿多元,拉动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2.28亿元,共补贴各类机具4万多台,受益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3.3万多户,农机经销行业产值达3.3亿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拉动了我区农村消费需求,带动了农机服务行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