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经岁月洗礼,这台收音机依然能收到广播频道。

朱女士珍藏的美多牌收音机及购买发票。

  提起老式收音机,80后的印象是缺失的,70后的回忆是模糊的,但它伴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走过了青年时代。家住银川市兴庆区北安小区的78岁朱奶奶,和老伴珍藏了一台宁夏第一批自主组装的美多牌收音机。打开频道,那嘈杂的“沙沙”声又让老人的记忆沉浸到了深深浅浅的时光里……

  物美价廉,宁夏首批自主组装收音机

  5月25日上午,记者一进门,朱女士和老伴就从自家院子的一个纸箱内翻出这台“老古董”——美多牌收音机。朱女士轻柔地把它摆在屋里的阳台上,老伴则轻轻拂去上面的浮尘。

  像所有老物件一样,这台收音机从天线到插座,无处不散发着一种安静而又怀旧的气息。绿色的木质箱体,左侧有个放音喇叭,右侧是一个深绿色底的频率表,分为中波和短波。频率表下方有3个调谐钮,中间调谐钮的指针被一枚3厘米左右的螺丝钉所代替。由于没有皮尺,记者用手简单比量了一下,这台收音机长约40多厘米,宽和高均约20厘米。

  朱女士的老伴将收音机的天线放在窗户外面,给红褐色的老式电线通上电后,收音机却无法发声。他不甘心,又一番捣鼓后,收音机竟发出嘈杂的“沙沙”声,再来回拨动调频指针,里面竟传出银川某建材城的广告。

  “没想到还能收到台,这台收音机在我家已经有些年头了,比我儿子的年龄都大。”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声响,朱女士和老伴既惊喜又兴奋。

  1959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朱女士告别浙江杭州老家,来到宁夏支援建设,这一待就是近60个年头。那是1963年的冬天,她与邻居闲聊中得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将出售一批收音机,是宁夏自主组装的,价格便宜,质量又好。

  “宁夏自主组装的,那可要买一台!”经过辗转打听,朱女士的老伴终于托朋友买到了一台。“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花了47块钱,发票我还保留着。”朱女士拿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从中掏出一个泛黄的牛皮纸小信封,抖动信封,一张泛黄的纸张落在桌上。记者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纸展开,正是购买收音机的发票。

  经过年代的洗礼,发票已变得很薄,折叠处有些许破损,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只能依稀看清楚这是一张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的销货发票,购买日期为“1963年元月15日”,购买人是“邮政局”。

  很多年里,老百姓了解天下事都靠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是“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这四大件是当时一般家庭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

  别看朱女士已年近80岁,但年轻时的事在她的记忆中完全没有褪色。“那个时候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吃穿用都是凭票供应。”朱女士说,缝纫机票、收音机票更是珍贵无比,谁家能分得一张就跟中奖了一样。

  当时朱女士一个月的工资是28元,老伴的工资是37元。“一台熊猫牌收音机的价格要100多块,是我将近半年的工资,太贵了!所以我们听说宁夏自主组装的收音机物美价廉,经过再三商量,购买了这台美多牌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买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家里的“新宠”。朱女士最大的爱好就是和老伴坐在收音机前听新闻,以便了解天下事。“那个时候工作忙,白天要上班,晚上忙着开会学习,也没有双休日,我们就趁中午、晚上吃饭的时间听听收音机。”朱女士说。

  “那时文化生活没现在丰富,收音机也就四五个频道。我很喜欢听评书,刘兰芳的评书中有一小段讲的是‘鼻子掉下来,还安反了’,我真的是百听不厌啊!”朱女士笑呵呵地讲着,还一边用手比划。这时老伴突然插话:“那都是后来了,50年代的时候哪有这个,只有新闻。”“明明有时候还有音乐呢!”两人争论起来。

  1972年春节,朱女士的小女儿出生,小姑子从乡下老家来照顾她坐月子。小姑子从来没见过收音机这稀罕玩意,把它当成了宝贝。“过年时收音机里播文艺晚会,节目很丰富,她就一直抱着收音机听了整整一晚上。”朱女士说,小姑子不光自己听,第二天还把听到的跟她分享,偶尔还手舞足蹈地表演。

  社会发展,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更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双卡录音机开始走进百姓家,朱女士家的这台收音机逐渐“失宠”了。

  “双卡录音机不光可以当收音机,还能录音、放磁带听,比起收音机功能变多了。”朱女士说,1979年,老伴从别人手中购买了一台二手双卡录音机,只能听广播的收音机就被放在了屋内一角。又过了几年,朱女士家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自从有了它,收音机便被彻底束之高阁。“1983年,有一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叫《大侠霍元甲》,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朱女士回忆,一到晚上,她家就会来好多人,大人、小孩围着一台小小的电视机聚精会神地看着,直到电视剧播完才会恋恋不舍地离开。

  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收音机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电脑、手机都能让人随时随地了解资讯,朱女士也学会了用微信、QQ。即便想听广播节目,手机、车里随时都能播放,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专门捧着收音机了。但对于她来说,收音机陪他们度过了最难忘的岁月,她一直都无法忘怀。

  这些年来,朱女士一家先后数次搬家,可这台美多牌收音机她一直没舍得扔,陪伴它的还有那台双卡录音机。“人老了,念旧,虽然搬了四五次家,但每次我都把这台收音机当宝贝一样带着。”朱女士说,看着这些老物件,她仿佛看到了宁夏的发展过程,尤其这台宁夏自主组装的收音机,很有纪念意义。

  朱女士建议,可以将民间留着的这些地方工业生产的东西收集起来举办一个展览,将来成立一个反映宁夏发展的博物馆。“我愿意把家里的这台老式收音机捐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宁夏成立60年来的发展变迁。”(董静怡 王婧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