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朔风絮语(111)银川“年”的滋味

2018-02-22 09:21:00来源:央广网

    越来越发现,在银川过年有点像喝“凉白开水”,没滋没味的。不仅银川本地人有此感觉,连许多从外地回来过年的银川人都有此抱怨。

  红红火火过大年。过年,不仅仅是团聚,更是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如今,社会上很盛行一种说法,过“年”,实际上是给老人和孩子过的。仔细揣摩,不无道理。老人是在给后代子孙传承一些过年的礼仪与风俗,而孩子们则是在“压岁”文化的熏陶中,对“年”有一番“润物细无声”的印象。因而,过年要红红火火。红红火火,不但指家里的气氛要如此,社会年节的祥和氛围也很重要。在银川过年,社会年节的气氛淡了很多。外地那些逛庙会、赛风筝、尝小吃等等热热闹闹的过年景象似乎距离银川很遥远。饮食上,除了羊杂碎、手抓羊肉、涮羊肉等等外,值得银川人可炫耀的并不多。有些银川人实在耐不住寂寞,甚至不惜去远道,到固原、隆德看看社火,吃顿农家乐也算过是过了把“年”的瘾。

  春节期间,去银川文化城转了一圈。整个文化城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虽说有些红灯笼做个装饰,但店铺门可罗雀。一不小心,居然还能把人的瞌睡都“遛”出来。

  事实上,并不是银川人对“年”文化没有渴求。过年这几天,银川的电影院变得非常“火爆”。看电影的人群已不再是年轻人,还加入了一些中年人和白发族,举家老小看电影的也不稀罕。一些腰包充盈的银川人还偏爱打着飞的到全国各地过年,晒朋友圈……这现象很值得玩味。

  如此看来,围绕银川“年”文化开发,空间很大。做好了,同样是能让银川人过年有“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的口碑。否则,银川的“年”,除了拜年和没完没了地应酬外,实在没有太多值得记忆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年”文化缺失的悲哀。

编辑: 胡钰

朔风絮语(111)银川“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