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吉3月26日消息 (记者许新霞 通讯员柳睿)3月末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春寒料峭,可悄悄发出嫩芽的柳枝已然开始摇曳。虽说比起别处,这里的春天来得晚一些,可归终还是来了。

  西吉县是目前宁夏唯一还没有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是这个县2020年各项工作的“关键词”。从县城出发,山路蜿蜒向南,约莫50分钟左右车程,王民乡三岔村到了。

  三岔村是山区村,距县城较远,并不占优的地理位置,却成为发展种养业的理想之地。

  马金虎,29岁,沉稳干练,是三岔村搞传统养殖的代表人之一。2014年,马金虎用东挪西凑来的启动资金,购进4头牛,开启了他的脱贫之路。

马金虎精心喂养

  家里有四、五十亩地,种上苜蓿和玉米,以地养牛;牛长大了,卖成钱,再花到家人身上;人吃饱了饭,精神头足了,再去种地、养牛……这个从地到牛,牛到人,人再到地的循环,是马金虎总结出来的最质朴的生意经。认准了这个循环,马金虎早早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压缩粮食作物,几乎全部种了苜蓿和饲料玉米,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养牛上。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王民乡加大对种养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金融贷款、现金补贴等形式,帮助农户建起了日光暖棚、青贮池,购进了铡草机等设备。马金虎也“鸟枪换炮”,建起了300吨的青贮池。在传统养殖被注入科技力量之后,养殖业焕发出勃勃生机。马金虎家每年都有牛出栏,存栏数也由起初的4头增加到20头。今年1月刚刚出栏的4头西门塔尔牛,卖出了76000元的好价钱。

  “这几年扶持政策特别好,种植养殖都有补贴,种子、地膜、见犊补母、基础母牛、青贮草等各种补贴下来,我每年要领2万元左右。”马金虎现在年收入约10万元,已经成为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养殖户遇到养牛的问题,都爱找他问。他总会不厌其烦地教,还帮他们卖出买进,帮衬着大家伙儿一起往前奔。

  马金虎虽是“土法”养殖起步,但从小看着父母养耕牛,耳濡目染学了不少,算是心中有底。而对村医李兴林来讲,隔行如隔山,发展养殖业几乎拼尽了他所有的勇气。

  李兴林早年在甘肃开诊所,小有积蓄,后来回到三岔村当起了村医。2014年,他和妻子姚引娣做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投资30万元建养牛场。

  “隔行不取利,还是好好当你的村医把稳。”“投资这么大,啥时候能回本?”“现在政策好,想养牛就试试!”

  听到李兴林的决定,关心他的亲戚朋友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争论的核心是没养过,能不能养好,能不能抵御风险。

  “人非生而知之,不试试咋知道自己行不行。”倔强的李兴林以他的名字命名,建起了1900多平方米的“兴林养殖场”,两栋牛棚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很快,20多头牛进场,铡草、饲养,人声、牛声,养殖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没有经验,2016年的一场传染病,病死了7头牛,损失十几万元,为了给其他牛治病,还花去十几万元的医药费,里里外外损失30万元。

  这对他们家是个致命的打击。一时间,大家纷纷劝他卖掉剩下的牛,防止更大损失。

  痛定思痛,李兴林咬牙坚持,转变思路,苦学动物疾病预防知识,小病早治,杜绝病害损失的同时,探索出一套自己的养牛方法。

李兴林每天坚持粉干料饲养

  现在的兴林养殖场里,每天下午4时,都会响起舒缓的轻音乐。“给牛放音乐也有讲究,吃草要放欢快的,牛会心情好、吃得多;牛散步、休息要放轻音乐,有利于情绪稳定。”李兴林讲起他的养牛经验滔滔不绝,母牛要分类养殖,孕前四、五个月开始散养,怀孕后期集中管理,临产时再拉到待产室;饲料用法也很讲究,每天分别要吃青贮草、干草、干面;体质弱的牛要放到软泥中锻炼,增强体质……

  为了科学分娩、分类饲养,李兴林还在养殖场里建起了待产室、疾病隔离室、运动场,把科学养殖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最大。如今,兴林养殖场常年牛存栏60头左右,前些天出栏11头牛,收入18万元。

  脱贫路上,作为农民,李兴林靠着一股韧劲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子;作为党员,他先后带动马强、李旦旦、李银宝、马迁刚等十余户困难户在养殖场务工。

  春意渐浓,大地萌发着新的希望,人们也焕发出脱贫致富新的力量——

  王奇杰、马军,两个21岁的小伙儿,即将乘坐包机去浙江务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往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出不了门。县乡政府主动联系用工企业、统筹安排务工人员,分批次把他们送到务工地。这批去的浙江嘉兴三家企业,工资在4500至8000元之间。

  靳维斌,致富带头人。发展养殖业的同时,还开了一家装修材料店,看到有的贫困户家中房子没有吊顶,不利保暖,便拿出材料,在全村八个村民小组每组选一户贫困户,免费为他们八家吊顶,仅材料费一项就花费4000多元。疫情防控期间,他还为村查验点捐赠了口罩等防疫物资。

  马永奇,建档立卡户。由于增加了人口,人均住房面积减少,正在拆旧房建新房。

  这些努力的身影让三岔这个常住人口153户730人、建档立卡户119户588人的山村萌发出春天向上的气息。如今,三岔村已脱贫出列,草畜一体化发展蒸蒸日上,户均养牛达到5头,8户未脱贫户也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