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宁夏篇》塞上江南绽新颜

2019-08-07 15:59:00来源:央广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今天,第十七期特别直播“塞上江南绽新颜”,我们来到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千年唐徕渠穿田而过

 

  宁夏,

  西有巍峨的贺兰山,

  南有天高云淡的六盘山,

  涛涛黄河水穿行而过。

  这里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

  又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秀丽江南美景。

  宁夏,同时也是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丝路文化的交汇地。

  长征中,红军主力在此胜利会师,红色革命传统绵延流长。

  多年来,宁夏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

  以砥砺前行的长征精神铸就新的辉煌。

 

  宁夏,对部分听众来说,或许还是一个遥远、相对陌生的地方。所以,在节目一开始,我们先跟随记者,去听一听大家心目中的宁夏印象:

  “我印象当中的宁夏应该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塞上江南、手抓羊肉、枸杞,当然了,还有民谣歌手苏阳。”

  “我印象中的宁夏是高中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说宁夏是塞上江南,有黄河流经,比较富饶。另外就是上学的时候拼中国地图的拼图,宁夏那块不太好找。”

  “我印象中的宁夏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它的烧烤特别是羊肉非常好吃,它的城市的马路非常宽广。”

  “说到宁夏,我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梁静茹的《宁夏》这首歌,其次就是宁夏的西瓜非常甜,非常喜欢。”

  “宁夏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食,比如说当地传统的一些牛羊肉,还有一些精美的面食,这些都能让我胃口大开。”

  “想到宁夏就想到了沙漠,丝绸之路,还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还有特色的小吃。”

  那么,大家心中的宁夏印象究竟跟现实对不对版呢?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宁夏,认识宁夏,了解宁夏。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部,黄河上游,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这里既有逶迤连绵的贺兰山、六盘山,也有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还有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的灌溉平原。

 

提档升级魅力不减的国家5A级景区沙坡头

 

  宁夏分为川区和山区两个部分,东、西、北面被沙漠包围,但九曲黄河千百年来一直护佑着川区旱涝保收,稻香鱼肥;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也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的实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

  宁夏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陕甘宁边区的“宁”,就是宁夏唯一的牧业县盐池县的一部分。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十多个省后,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bǔ)胜利会师。这是一个有着怎样背景的历史节点?我们马上连线央广记者徐升,听他为我们讲述宁夏将台堡的故事。

  你好,徐升!给我们介绍一下将台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将台堡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好的,主持人。我现在正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将台堡,位于西吉县城以南20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自古为军事要塞。

  1936年10月9号,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号,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一带全部会师。这是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次会师,也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西吉县将台堡修建了纪念碑。

  此刻,我的正前方就是这座高26.36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大字格外醒目,碑身顶部雕刻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六盘山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谢谢徐升!通过你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将台堡昨天的红色印迹。那么,今天的将台堡发展如何,当地老百姓生活状态怎么样?

  好的,主持人。上个世纪70年代,将台堡所在的西吉县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描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而现在的西吉县有了绿水青山,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提到经济发展,我首先要推介一款当地特产:红军粉。中国工农红军曾四次经过西吉,全县75%的土地上留下了红色足迹。当年,一些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教会老百姓将当地盛产的土豆做成做粉条,既解决了土豆不易保存的问题,又开辟了一条财路。为感激红军,人们称这种粉条为“红军粉”。

  海孝,是当地有名的“红军粉”作坊老板。如今,他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海孝所在的王河村可以说是红军粉的“专业村”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万元。其实在西吉县,这样的“专业村”不止王河一个。近年来,西吉县在红色旅游、肉牛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的带动下,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88%,15万贫困人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徐升的讲述,相信大家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将台堡这块记载着红色革命传统的地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宁夏,像将台堡这样具有红色革命印迹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毛主席这首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清平乐.六盘山》,奠定了六盘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也充分展示出了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和浪漫主义情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作为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已成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这里的干部群众向贫困宣战,以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勠力奋进,攻坚克难。如今,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今天我们来到塞上江南宁夏。

 

  这里,曾是一块被贫困羁绊的地方,靠天吃饭、沙进人退。

  这里的人民曾饱尝既无天时,又无地利的心酸,

  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这里,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是全国率先实现人进沙退逆转的省份。

  麦草方格治沙技术从这里走向世界。

  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生态移民,让这里的山野重新披上绿装,

  也让这里的人民成为美丽山川的建设者、受益者。

  这里,是宁夏。

 

 

宁夏泾源县杨岭村新貌

 

  在宁夏的农村地区,有不少村庄的名字是和“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长流水、喊叫水、烂泥滩、苦水台等等,这其实也透露出这些地方因水困扰、因水贫困的故事。

  听到这些名字,仿佛就能看到当地群众面对干渴的土地,那一张张愁苦的面容。2011年的时候,宁夏的贫困发生率还高达25.5% 。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森林覆盖率只有11.89%。

  但也就是在短短7年间,截至去年年底,宁夏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2%,森林覆盖率达14.6%。

  宁夏南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的杨岭村地处山大沟深的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多年前的这里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属于宁夏深度贫困村,村里村外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天的杨岭村情况如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连线央广记者郭长江。

  你好,郭长江!现在杨岭村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杨岭村的村部。这里是一个斜坡中的一块有着半个足球场大小的空地。整个村子的房屋小院,星罗棋布在坡度较缓的低洼处。往上看,是一眼看不到边的绿绿的山岭。有一条环形的观光公路,穿插其间。从村里绕行到山上,一直延伸到山外的,都是柏油路。山上的颜色多姿多彩、鸟语花香。远处的田地里数百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引得蜂飞蝶舞,田里还有一些形态各异的绿雕、稻草人吸引着前来度假的城里人。最让我感到惊讶的远不止这些,村部广场前,竟然还有一个老马茶馆。如果说在南方产茶的地方,有这样一个茶馆可能不足为奇。但眼前这个茶馆却很特别,几张木质桌椅简洁舒适,透过茶馆的大玻璃窗能看见村部小广场上玩耍的孩童,在健身器械上锻炼的老人。你别说,来来往往的游客还真不少。而在两年前,这茶馆的主人马克俊还只会养牛。茶馆咋个开法,他甚至闻所未闻。

  杨岭村发生这么大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杨岭村的百姓有怎样的感受?

  说起来,杨岭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2016年7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就到过马克俊的家,还到他家牛棚看牛养得咋样。总书记的到来激发了当地百姓改天换地的豪情。当年,杨岭村开启了美丽村庄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实施基础设施、民俗改造、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在原有的土路基础上建设专线公路,泥泞村道全部硬化,荒坡上播种花卉,旧村落变成了大花园。一些涉农企业也随之“入驻”杨岭村,像老马这样的养殖散户的牛被统一放到村里的养殖小区由专人负责养殖,老百姓不用操心,年底领取分红。像老马一样闲下来的村民们被统一组织起来到外地学习乡村旅游经验,尤其是去了趟福建的老马受到启发,回来就把闲置的牛棚改造一新,开起了茶馆。去年年底,杨岭村人均线收入达到了9363元,比2016年增长3000多。

  谢谢郭长江!通过郭长江的介绍,深深的感受到,环境美与百姓富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

  是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变化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除了富庶的宁夏平原,近年来,宁夏已经实现了山川共济。南部六盘山区,曾经被称为“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描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而现在,这里已经满目滴翠、牛羊成群。

  现在在宁夏,全区上下都形成了一种经济形态共识,叫“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值空间。当然,绿水青山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变成金山银山,要依靠挖掘转化,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这方面,宁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去看看宁夏是如何做好生态“加减法”,实现“美丽经济”蓝图的。

 

绿意盎然的六盘山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面对漫漫黄沙围城,摸索出了“麦草方格”的治沙经验,实现腾格里沙漠“人进沙退”26公里,创造了世界治沙史的奇迹。可就在去年,沙坡头风景区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备受中外游客追捧的沙漠酒店等沙漠建筑被接二连三地拆除,恢复了沙漠原貌。中卫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沈军说:“咱们沙坡头旅游区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这个核心区它是不准有任何的人为的痕迹存在。”

  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责任公司是清退的主要责任方。企业副总经理王秀渼告诉记者:“让我们重新来认识旅游、环境、生态这种关系,应该做减法。下一步我们就要做一个沙漠博物馆,让游客去体验恶劣环境下的对人的危害,这样就是把我们过去的景区从一些娱乐化的景区升级成一个研、学、游。”

  来自山东的小小和可可两个小朋友在沙坡头景区的研、学、游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也学到了知识。“(小小)跟沙漠有关系的,有很多都是我没学过的,平常人们骑马,我们骑骆驼。(可可)有老师教我们出去怎么救人、还有怎么搭帐篷和认识星空。”

  而在腾格里沙漠向南200多公里的固原市,一度因为过度放牧和人为的滥开滥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1999年,退耕还林政策让这里打起了一场生态保卫战。

  20年后,固原市原州区杨河村的大山里,山上有林,林下草深。看到机遇的李进勇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乡下当起了养殖户。只听他一声哨响,近千亩的草木深处晃动之际,竟然跑出来一群群散养的鸡、鸭、鹅。他告诉记者:“一年下来能挣相当于70多万80万了。咱们现在生态环境一好,咱们山上这些野生的动物也多了,狐狸、臭鼬、黄鼠狼……”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美景不仅成为了宁夏的招牌资源,也为打造金山银山提供了源头活水。

  固原市气象局基准站副站长景博说:“在88年到98年的这10年,降水量是在495.2毫米。99年到08年这10年,降水量是462.6毫米呈现下降趋势。09年到18年这10年呢,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526.0毫米,增幅达到13.7,明显是一个上升趋势。”

  截至2018年底,宁夏贫困人口已从2011年的100万人减少到12万多人,贫困发生率由25.5%下降到3%。

  说起宁夏的扶贫之路,有一个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考察,并将此地命名为“闽宁村”。

  2001年,这里升级为闽宁镇。经过20多年的倾情帮扶,今天的闽宁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2年前不足500元增长到现在将近13000元,增长了26倍。

  2016年7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再次来到闽宁镇,看着这个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富裕小镇”,感到非常欣慰。他说,当年的“干沙滩”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如今,三年过去了。闽宁镇,这个党中央牵挂于心的地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连线宁夏台记者师杰。

  你好,师杰!给我们介绍一下闽宁镇的情况怎么样?

  好的,主持人。今天我是从银川市区出发,走绕城高速,不到一个小时,下了高速以后,再沿沿山公路走十分钟左右,路边有一个写着“闽宁镇”三个大字的门楼标志着闽宁镇到了。进入闽宁镇,公路非常的宽阔,路两边栽种的树木郁郁葱葱。公路绿化带里面两侧都是营业房,饭馆、理发店、服装店、办公用品店等各种商铺,和城市里没什么区别。镇区里没有高楼,大部分都是三、四层的小楼,比较开阔,显得很年轻、有活力。但是,近三年来最大的变化还不在这儿,而是在镇区的西侧,这里今年4月20号建成投运的以绛紫色为基调的红酒街别有一番风情。

  据工作人员介绍,红酒街现在已经入驻了30家酒庄,还配套建设了葡萄酒学院、葡萄酒文创区等,东西部协作宁夏干部培训中心也建在这儿,眼前的闽宁镇就是东西部协作的“活教材”。再往北,闽宁镇还新建了电商扶贫示范街,小商品示范街、美食街等也还正在建设中。除了培育以葡萄酒产业为核心的休闲乡村旅游业,闽宁镇这几年按照习总书记来时提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大力培养养殖园区、设施园艺、发展红树莓等多种特色产业,还引进了多家服装厂等。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了12988元,比三年前增加了22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也从2014年的1593户减少到了现在的122户。

  听了你的介绍,感觉闽宁镇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强。那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是不是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的确如此,在闽宁镇原隆村采访时,我发现这个村1998户村民,每家每户的门口都钉着一个白色的《家规家训》的牌子,上面不但有户主的姓名,还有家训。比如在原隆村村民海国宝的家,上面就写着“恩泽原隆,厚德为善”,家训是“勤为本,德为先”。今年63岁的海国宝是2012年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搬迁来的,到闽宁镇以后,在政府的帮扶下,他和两个儿子在短短几年间,靠勤劳的双手,收入从以前的一年2万元左右,增加到现在一年超过20万元。他家院里停着一辆崭新的越野车,他说当初和他一起整村移民过来的65户老乡,现在一半以上、但凡有驾照的都买上了小汽车。这个过去想都不敢想。他笑着说,感觉现在自己越活越年轻了。福宁村村民谢兴昌是1997年第一批移民搬迁到闽宁镇的村民,作为闽宁镇搬迁移民、发展变化的引路人、见证人和致富带头人,他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党恩,知党情。

 

闽宁合作企业里的建档立卡户

 

  今天,谢兴昌和海国宝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给总书记和党中央带句话。

  谢兴昌说:“这三年闽宁镇的变化也更上一个台阶,要感谢总书记,我们的百姓感觉到太幸福了,如果在万忙之中有时间再来我们宁夏看我们闽宁镇的话。总书记来的话,我就把我们这儿的苹果、葡萄,还有桃儿、枸杞我要放到总书记面前,让总书记尝尝,让总书记看看。”

  海国宝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总书记对我们移民的关心,我们搬到这点来,我要好好地干,把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请总书记放心。”

  谢谢师杰!也谢谢谢兴昌和海国宝!

  听了谢兴昌和海国宝的话,尽管远隔千里,、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肺腑的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脱贫攻坚路线图,宁夏正在全力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在国家扶贫战略框架下,宁夏制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有信心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宁夏的扶贫模式也已经实现了“三级跳”,可以说是由曾经的“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3.0版本”,立体化扶贫模式让宁夏在脱贫之路上越走越开阔。通过一段记者的报道来了解一下。

  六盘山区的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丰泽村,村民杨万仓指点着羊圈里的羊,说起政府补贴养牛、养羊带来的好处:“2012年每户发2只羊,现在9只。”“挣多少钱?”“哎,那个说不上,有时几百块钱……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

  镇长张兴龙介绍说,传统的脱贫攻坚模式是1.0版的,就是政府送牛送羊给贫困户的“输血”模式,它缺乏“造血”功能。后来,他们实施了2.0版本,也就是产业扶贫。首先,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再确保贫困户会使用温室大棚,搞设施农业,或者能向外输出至少一个劳动力,保证贫困户能有稳定适中的收入。丰泽村就因为产业扶贫,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经过这几年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主要来源是劳务产业。”

  在山大沟深、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的六盘山区,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把村民从不适合搞扶贫产业的村落整体搬迁出来,杨万仓所在的羊圈堡村207户村民七年前走出大山,移民搬迁到丰泽村。家家住上了新房,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互联网和广播电视。因为有通村公路,大家搞起了经营,收入增长了六倍多。固原市扶贫办副主任张杰说:“百分之四十三的收入都是从经营性产业里面来的。”

  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宁夏再次升级脱贫攻坚版本,推出教育扶贫的“3.0”版扶贫模式。

  宁夏育才中学高三23班的课堂上正在开展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副校长朱文璋说,虽然学校建在银川,但7600名学生都来自贫困山区和移民区:“我们学校有完整的实验室,有高层次的信息技术的设备设施,有特色的实验室和活动室,教育质量一点也不比城市的一流学校差。”

  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这所学校上学,学杂费、住宿费全免,每人每学年还有1000元生活补助,半数以上的学生每年还能拿到各种补助和奖学金。高三学生赵雪英告诉记者:“我从上高一到现在为止,都用的是学校发的资助。”

 

伴随山区孩子茁壮成长的营养午餐

 

  目前,宁夏的教育扶贫已延伸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助学保障。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刘学智说,十八大以来,宁夏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不到4200元增长到9250元,9个贫困县中,有4个实现了脱贫摘帽,他说:“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全方位、立体式举措的实施,宁夏的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完成。”

  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今天我们来到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

 

  这里,物产丰富,物华天宝——

  有享誉国内外的红宝枸杞、有中国波尔多之称的葡萄酒产业带、

  有好吃无双的盐池滩羊。

  这里的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

  这里,是我国煤炭主产区之一。

  如今,这里正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这里,是宁夏!

 

  宁夏是中国枸杞和世界枸杞的发源地,提起宁夏,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宁夏枸杞。

  其实,除了枸杞,宁夏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驰名大江南北的宁夏滩羊肉,石头缝里长出来的硒砂瓜,还有甘醇悠长的葡萄酒。

  听说,宁夏的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因为与世界葡萄酒中心——法国波尔多地区一样同属于北纬38°,这里的气候、土壤、环境等多种因素使之成为优质酿酒葡萄的产地。因此,这里也有了“中国波尔多”的美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我们连线央广见习记者王新宇,让带着我们走进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带,感受一下这张“紫色名片”的魅力。

  你好,王新宇!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中国的波尔多”?

  好的,主持人。都说葡萄酒,七分种三分酿。酿酒葡萄的质量直接决定葡萄酒的味道。我的脚下就是一片砂石为主的贫瘠土地,而就是这样在贺兰山下再常见不过的砂石土却有着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等特性。加上宁夏昼夜温差大,黄河灌溉便利的自然条件,对于种植酿酒葡萄,贺兰山东麓可以说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片沃土。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宁夏贺兰山东麓青铜峡市的一个对外开放不久的酒庄,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现在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耗资4亿元,用10米高石头围起的一个大地色圆形酒庄。从外面看这里透着些许神秘和古朴,可一进入酒庄内部,现代化的酿酒设备和配套酒店设施仿佛穿越一般。据了解,这里的设备在宁夏整个葡萄酒产区都是令人艳羡的“顶配”装置,酿酒师只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操作的、全球领先的新西兰全数码温控处理系统。再往前走,进入大门,伴随着细腻的香气,组成一座圆形蜂巢般建筑的2000支橡木桶——这里面大多陈酿着当地鸽子山产区1.5万亩二十年葡萄老藤的佳酿。我还品尝了一下这里三种价格在200元以下的干红干白和桃红酒。价格虽然不高,口感却相当不错。干红果香浓郁,甜美润滑;干白带着一种甜酸,酒香细腻;桃红有一种清淡的草莓、树莓味,冰镇后特别适合夏天饮用。宁夏的优质葡萄酒可以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舌尖惊喜。

  通过王新宇的介绍,我们似乎都能闻到葡萄酒的香气。但是,我们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宁夏葡萄酒经济效益怎么样,为当地百姓和地方经济都带来了哪些好处?

  据我了解,如今,宁夏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7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建成酒庄86个,年产葡萄酒近1.2亿瓶。宁夏去年农业产值500多亿元,其中,仅葡萄酒产值就超过200多亿元,小葡萄串起的紫色大产业正在贺兰山东麓蔚然成形。宁夏的葡萄酒产业不仅走向世界,也富丽一方,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了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移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现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据估算,品牌价值高达271亿元。

  谢谢新宇!贺兰山东麓紫色经济崛起的背后,预示着宁夏特色农业经济“老三样”的蜕变和升级:红色枸杞年产值接近40亿元;绿色硒砂瓜凭借富含硒元素走向全国,让28万农民受益;同心县的白色羊绒已完成初级集散地到高端梳绒加工地的脱胎换骨。全世界1/3、中国1/2的羊绒原料都是通过宁夏市场流通出去的。

 

 

枸杞,宁夏的“名片”

 

  可以说,宁夏特色农业品牌招牌已经变得越来越响亮。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脚步,千千万万的宁夏人也参与、见证了宁夏工业从零起步的艰辛、煤炭产业的辉煌时代、资源枯竭带来的阵痛、工业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等所有历程。

  煤炭曾是宁夏工业的脊梁。正因为如此,宁夏的工业发展也一度遭遇资源枯竭的难题。宁夏工业的摇篮——石嘴山市还一度戴上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发展理念为宁夏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走出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死胡同,对宁夏工业来说,意味着一场从“零”到“零”的突破。下面,我们通过一篇央广记者徐升的录音报道,来感受宁夏工业的“蝶变”之路。

  驱车行走在石嘴山市,沿途会看到不少破败的工业园区和厂房建筑物上落满了厚厚的煤灰,陷入一片死寂。石嘴山市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谭辉说:“那个时候涉煤的相关企业、产业都好干,而且好多就是靠胆子大,淘到了第一桶金。随着现在当地的资源枯竭,现在靠原有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已经倒掉了。”

  但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就在破败的工业园区和老厂房不远处,总有企业被“逼上梁山”,调整产业结构,成功转型为全国有名的行业冠军。

  在维尔铸造的镗床车间里,一款为复兴号动车准备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迎来新产品的订单。公司董事长秘书杨海波说,其实他们最早也是给煤炭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的,但从2009年开始,他们意识到,企业的煤炭资源依赖症已经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能在这一条树上吊死!后来我们开发汽车的相关零部件,再后来就是特高压输变电相关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的零部件,到16、17的时候就是高铁枕梁的铝合金零件。”

  60年前,石嘴山市优质的无烟煤催生了宁夏第一度电、第一吨钢铁。宁夏的工业经济在这里实现了零的突破。挖煤的轰鸣、钢水的沸腾,曾让石嘴山工业经济扶摇直上。直到2008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如电光火石般扣到石嘴山的头上。谭辉说,盛极而衰之痛,不仅吃光了资源的“老本”,也促使管理者政绩观的重大转变。他说:“过去一直在追求GDP、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转变。我们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可能是实现另外一个‘零’的突破。”

  同时,宁夏还有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依靠着自发的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创新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位于银川市经济开发区的共享集团,从东门进去以后有一条路。路北是被铸模粉尘熏得黑乎乎的老厂房,恶劣的工作环境逼走了不少年轻人;路南则是用白色油漆粉刷一新的厂房和洁净的车间,工人可以穿着洁白的衬衫上下班。企业相关负责人何晓东说,新厂房里实现了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属于国内首创:“这个工厂实现了无吊车、无模型、无重体力、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的工作环境。以发动机汽缸盖铸件为例的话,它的样件生产周期平均缩短了80%多,成品率从50%提高到了99%。”

  近年来,宁夏更是将创新驱动作为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抓重点、补短板,把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工业全领域。传统工业的面貌,正在发生惊艳的转变。

  2016年7月19号,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看到我国西部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能源化工基地,特别是建设出一个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个新时代的伟大号召。

 

宁东:资源成功转型的国家级煤化工基地

 

  同年12月28号,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集团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正式建成投产,使我国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这个项目进展如何?我们连线宁夏台记者格外,跟随她,走进项目生产一线,听听那里的变化。

  你好,格外!现在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情况怎么样?企业发展状况如何?

  我现在就在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国家能源宁夏煤业集团公司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厂区的门口,正午阳光正强,厂区门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几个鲜红的大字非常耀眼,熠熠生辉。时隔两年,当我们再次来到项目现场,巨大的烟囱、脚手架、密密麻麻的管道、作业平台,秩序井然的现代化指挥中心,到处还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个项目估算投资550亿元,是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及煤化工行业一次性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化工项目,比三峡大坝枢纽工程静态投资还多50亿,是青藏铁路投资的1.7倍。2018年,项目年产柴油及化工品183万吨,其他石脑油、液化石油气和精甲醇等产品近212万吨,前景看好,效益可观。

  通过采访,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世界领先的“中国创造”项目,实施团队在项目投产的时候,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这支年轻的团队实现了37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的98.5%国产化,使我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技术,打破了煤制油化工核心技术、装备及材料的长期国外垄断的局面,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与南非萨索尔和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制造业巨头的竞争中成功“逆袭”,还降低了10%的建设成本,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集成能力的重大提升。也是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最完美的诠释。

 

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铸造3D打印车间

 

  格外,除了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我们了解到如今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经成长为我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采访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自2003年建立以来,因煤而兴。但是,大家不要一听到煤,就以为是黑乎乎的“傻大黑粗”的产品。作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使得这里的煤炭早就不是大家概念中的形象,而是呈现出“白、细、美”等多样形态。比如,西北最大的氨纶投产企业——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他们生产的就是纺织行业最常用的原料——氨纶。芳纶生产线也即将投产。

  另外,世界首套50万吨煤制烯烃装置等一大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也在这里落户,使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烃生产加工基地。另外,煤矿成套综采设备、直接和间接空冷发电机组和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等等,应该说,科技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极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宁夏煤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而同期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5.6%。所以说,这里未来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是宁夏工业新的增长点。此外,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742.6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位居西北第1位,全国第14位。

  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今天我们走进塞上江南宁夏——

 

  这里,贺兰山高,黄河水长;山水相依,同根同源。

  这里,有雄浑浪漫的沙坡头。这里,有风景如画的沙湖。

  这里,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

  这里, 688万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奋进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

  这里,有神秘王朝西夏的印迹;这里,有来自远古时代的文化瑰宝——贺兰山岩画。

  这里,是宁夏!

 

  在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城西南,有一座建筑风格集中国古典宫殿楼阁艺术和回族文化于一体的清真大寺。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寺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的诞生。

  1936年6月,西征红军到达宁夏豫旺县,也就是现在的同心县。解放豫旺全境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年10月20号至22号,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召开。这是我们党民族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60年来,宁夏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宁夏,每年9月,是民族团结进步月,从1983年起至今连续35年从未间断。民族团结已成为宁夏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宁夏,有一个名字重名率特别高,那就是“团结”,比如“团结巷、团结路、团结村”这些和民族团结紧密相连的地名。下面我们就连线央广记者许新霞,她在一个叫团结村的地方。

 

宁夏银川镇北堡团结村里可爱的孩子们

 

  你好,许新霞!给我们介绍一下团结村的情况?

  我现在是在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团结村。这个村子位于贺兰山下,村民们都是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来的移民,全村3063人,三分之一是回族,三分之二是汉族。现在这个时间,正中午,人不多,天热,也没有孩子出来玩耍。要是下午,村里的广场上特别热闹,回汉群众都在一起打篮球、跳广场舞。

  在村里,我碰到了一对回汉兄弟,他们一个叫杨德明,回族,今年55岁;一个叫马永刚,汉族,今年57岁。他俩分别都是22年前,从同心县和西吉县移民搬迁到团结村的。因为他们经常在一起打工,投脾气,合作成了一对“黄金搭档”。杨德明善于交际,有眼光,负责外出承揽工程;马永刚做事心细,勤劳肯干,负责带着村里务工人员在工地干活。他俩笑着说,他们现在是唇齿相依的好兄弟。没有杨德明,老实憨厚的马永刚揽不来活儿。而没有马永刚,杨德明揽来的活儿还没个放心、可靠的人负责干。这对回汉两兄弟刚搬迁来时,两家日子都很穷,现在哪一家的年收入都在十来、二十万元以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看来这老杨和老马还真是团结村里的民族团结典范。那么团结村里的百姓生活情况如何?

  我也说他们是民族团结的典范,结果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驳。他们说,这不是谦虚,他们这儿像他们这种情况的很多,还有一些回汉群众处得好,还结了干亲戚,回汉一起搭伙做生意,共同致富的例子多了去了。他们俩根本不算典范。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也告诉我说,这些年团结村经济发展很快,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95元,是2010年刚建村时的3倍多。而这也得益于村民团结一心。很多回族善于经商,做生意。而在技术方面,一些汉族群众又略胜一筹。回汉族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信群众的日子肯定一年会比一年好。

 

贺兰山里的野生动物:马鹿

 

  其实,在宁夏,类似团结村这样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好声音、好故事比比皆是,各民族和睦相处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是的,各族干部群众正携手同行,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也欢迎全国各地和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来宁夏看一看,走一走。

  伴随着一首极具宁夏风情的歌曲,我们今天的“宁夏之旅”也接近尾声了。节目的最后,我们来给宁夏打打广告吧。

  宁夏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我国第二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里的沙坡头和沙湖“两沙”风景区尽管都是因为既有沙,又有水而闻名于世,但却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和体验。

  沙湖娴静如少女,鸥鸟翔集,苇丛荡漾,水绕沙丘。融江南水乡之秀丽和塞北大漠雄浑为一体,是西北罕有的荒漠湿地特色景观。

  沙坡头则雄浑粗犷如少年。腾格里沙漠一望无际,黄河奔流进入宁夏,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沙漠冲浪的刺激,体验黄河滑索的心跳。坐上羊皮伐子,感受黄河伐工的豪迈与激情。

  不同的美景和体验,但都足以让你宁夏归来不看沙。

  喜欢历史的朋友还可以到神秘的西夏王陵,探访这个神秘王朝的前世今生,到水洞沟遗址感知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场景。

  还有贺兰山岩画,在那里通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与远古的先人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运气好的话,还可以遇见贺兰山上跳动的“岩羊”、“马鹿”。他们可称得上是动物界爬高上低的“登山高手”。

  大暑时节,去六盘山区还得穿上外套,那里不仅是森林氧吧,更少有30度以上的高温,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恩,宁夏,的确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还没有去过宁夏,或者正在纠结要不要去宁夏的听众朋友们,应该已经心中有答案了吧。

  宁夏,这个祖国西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如今,这片生态优美、民族团结的靓丽热土,正在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

  我们衷心地祝福宁夏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我们相信,宁夏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节目监制:梁悦、郭长江

  责任编辑:王远、杨宁

  撰稿:许新霞、徐升

  记者:郭长江、许新霞、徐升、师杰、格外、王新宇(见习);

  特别致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宁夏广播电视台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

  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吴忠市新闻传媒集团

  固原市广播电视台

  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编辑: 徐升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宁夏篇》塞上江南绽新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第十七“塞上江南绽新颜”,来到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