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工匠精神,时代气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国家建设的先行者,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逐梦者!

即日起,央广网内蒙古频道将陆续推出《匠人匠心》系列报道。用镜头记录和弘扬内蒙古各行各业基层一线人员孜孜以求、锐意创新、推动行业进步的工匠精神。本期《匠人匠心》将为大家讲述马头琴制作大师--乌力吉一见钟琴40年背后的故事。

乌力吉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他的父亲是一位四胡演奏者,他从小就对蒙古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九岁时马力吉正式拜师学艺,跟随当地一位马头琴制作师开始学习制作工艺,这一做就是43年。

1978年,乌力吉制作了他人生第一把马头琴,现在就挂在他的个人工作室中。虽然这把琴和现在的作品相比略显稚拙,但那正是他工匠之心的起点。乌力吉说,制作一把马头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十七道工序,想做出一把音色出众的马头琴,最考验的是制琴者的耳朵。每做完一把马头琴,乌力吉的儿子娜仁满都拉就现场弹奏一曲,而乌力吉则在一旁侧耳倾听,听到音色哪里出了问题,便记录下来,根据问题去修改马头琴的面板厚度、音梁音柱的高低以及琴箱板面的粘合状态等等。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由野马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让全世界的人们都领略到了马头琴的魅力。而乐团使用的琴正是乌力吉的作品。演出结束之后,带领此乐团的齐·保力高对乌力吉制作的马头琴赞不绝口,乌力吉说,得到大师的夸奖,我心里特别高兴,做马头琴也更有动力了。2019年,乌力吉凭借他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北疆工匠”的称号。

如今,乌力吉已经拥有专属的马头琴制作技艺展示馆,就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那里展示着乌力吉制作的上百把马头琴,以及各类蒙古族传统乐器的复原样式,这其中,很多乐器都已失传,乌力吉对这些乐器的复原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乌力吉还收了很多马头琴制作的徒弟,他希望马头琴制作的手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民间乐器,蕴涵着浓浓的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薪火相传者,北疆筑梦人。乌力吉用自己对马头琴事业的热爱,汇聚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一颗璀璨明珠。(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实习生 伊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