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读画品人
草原文化滋养的蒙古族书画家
   

 记者:还是在某一种画派扎实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其实看您的画非常好看,油画、素描、国画都有所涉猎,有很好的融合,还有一点就是民族特色被很好的融合了。高厅长是蒙古族,所以民族特色很浓郁。咱们广博的蒙古族文化在您的创作当中给了您什么样的启发?

高延青:我的好多画,大家说有很多“印象派”的一些色彩,那么,我就在问自己,“印象”是从哪儿来的?是什么给自己留下了如此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激励着自己想把这种“印象”表露出来?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是我们蒙古民族的那种自豪感、光荣感和英雄感,这是我创作的源泉。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文化的环境当中,在美丽宽阔的大草原上,在色彩纯净的环境当中,蒙古族的眼睛是在这样一种天然的环境当中培养出来的,他对色彩非常敏感。我做过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有许多蒙古族的学生,他们从牧区来,开始都不知道油画是什么东西,开始上色彩课、素描课还显示不出什么特点,一旦掌握了色彩运用的规律后,他们创作出来的画极为灿烂,色彩变化极为丰富,与其他汉族学生远远拉开了距离。就是说蒙古民族对色彩有极为敏感的认识,这与美丽的大草原这种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和蒙古族文化的丰富渊源密切相关。举例说明,蒙古族服装色彩艳丽,少数民族的服装大体上都是色彩艳丽的,汉族的服装颜色就比较单调。这是他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反应。所以,少数民族喜欢浓艳、丰富、艳丽的色彩。这种色彩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来看,把这种丰富性运用到我们的画作当中,他就自然带着一种民族的自豪的气息。同时还有许多题材也是值得称颂。比如说我画作当中有“搏克”、“摔跤小伙子”,有牧牛的草原小孩儿,有鄂尔多斯的头饰,还有许多牧区的生活元素——牛啊、羊啊、勒勒车啊、蒙古猎鹰啊等等。这些本身都是很“入画”的东西,业内人士常常讲什么东西“入画”。

    当然,我也有很多别人不“入画”的东西也“入画”了。比如楼上那四幅“鱼、鳖、虾、蟹”,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时候,受到了中国许多书画大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就认为这么大尺幅的纯水墨“鱼、鳖、虾、蟹”,历史上的许多画家都没这么画过。特别是“鳖”入到画里大家都觉得趣味无穷,非常有意思,是一种创新。我觉得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美的,都是值得歌颂的,就现在来说他也是更值得保护的。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刘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