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访香港特区政府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服务市民是我唯一的信念

2017-06-19 21:29: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这个被历史称颂的智慧,香港用它解开了百年难题。

  与此同时,今年适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创办的《每周听香港》节目开播十周年。为了纪念节目播出十周年,回顾节目播出以来的精彩瞬间,我们决定出版《香港名人访谈录》一书,收录采访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的精彩报道,并以此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

  如今,香港与内地共命运,同出发,沿着“一国两制”的航道驶向新的航程。央广网特别摘编《香港名人访谈录》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 胡翼 2015年10月20日

  放眼全球,政坛“娘子军”日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林郑月娥就是这样一位“铁娘子”。作为政务司司长,她始终抱持着一颗服务市民、服务香港的心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十五年。政改论争时,她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粤港合作时,她敢为人先、坦率真诚;援建四川时,她细致入微、眼含热泪。干练而温暖、沉稳而真诚,多面林郑演绎多彩人生。

  2017年,林郑月娥将步入甲子之年,而回归后的香港刚好迎来自己的加冠之礼。六十岁与二十年,对她和香港而言都是成长的岁月。政务无小事,勤政民为本,林郑月娥用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韧劲,悉心服务着这座璀璨的活力之都。

 中央台对港澳节目中心副主任胡翼、记者杜炜采访香港特区政府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左)

  记者: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粤港之间的合作,也参加了很多粤港之间的交流活动。您怎么看待两地的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林郑月娥:我们跟内地的合作是越来越紧密了,而且范围非常广泛。香港特别行政区跟内地的合作有不同的平台,但是最重要的、历史渊源最深的、关系最紧密的就是跟广东,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广东跟我们是地理相通,我们一河之隔,对岸就是深圳市。另外是人的相通,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广东人,所以也有感情的成份。而且,香港经济能成功转型,从原来的制造业为主体转到今年百分之九十多以上是服务业,也有赖于广东省,我们的制造业大部分都搬到广东去了。所以,香港回归以来最重要的合作平台就是粤港合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运作也非常特殊,是特区行政长官和广东省省长直接对话,他们每年有一次工作会议,今年已经是第十八次了。

  我认为,这十八年来的粤港合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不仅仅是指贸易,当然,我们与广东之间的贸易进出口肯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在,香港和广东已经成为彼此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2003年CEPA,也就是内地跟香港建立关于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之后,每年都有一个补充协议,就是让香港的产品和服务能在进入内地市场方面享受更多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很多都是在广东省先行先试的。200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香港时,给香港和广东都提出了要求,就是希望通过广东的先行先试,到“十二五”规划的末期,也是今年(2015年)年底以前,香港和内地能够做到服务贸易全面的自由化。去年(2014年)年底,我们签署的补充协议名称就是“广东协议”,为什么这么叫?就是香港与内地在广东省基本上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此,过去大半年我们和广东省都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今年年底我们跟广东这个好的经验,能辐射到全国去。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国家推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粤港之间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您觉得未来粤港合作有哪些新的机遇呢?

  林郑月娥:基本上,我觉得特别行政区应该能继续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帮助海外的企业进入内地庞大的市场,也协助内地的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所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无论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国家,都可以利用香港这个平台来扩展他们的业务。在这方面,如果香港跟广东省联手,我们的优势就会更明显,因为粤港之间在“五通”方面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再加上广东省建立了自贸区,我觉得“一带一路”对我们双方来说是一个互惠共赢的机会。

  记者:除了互惠共赢之外,双方也存在一些竞争的关系,我们也看到内地的自贸区,包括上海、广东、福建还有天津的自贸区相继成立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对香港来讲是一个威胁,您怎么看呢?

  林郑月娥: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威胁。其实,竞争也是一个动力的来源,每个城市都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香港来说,我举个例子,一段时间以来,香港的港口是世界第一的,现在被上海取代,我们是已经第四了,可能宁波—舟山很快也会超越香港。但是,这是单纯依靠集装箱的数量来计算的,香港港口的进一步发展是要走高增值路线的,比如航运方面的船舶登记服务、法律服务、保险服务等等。总之,不管在任何行业和领域,我们都要尽量发挥香港的特色和优势,这样就能保持我们的竞争力。

  记者:除了和沿海地区的合作之外,我也知道川港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多,应该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之后,香港援助了一些项目,比如川港康复医院、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基地等,还有特别艰难的工程,像省道303线。那么,地震过去这么多年了,援建的情况怎么样,进展如何?

  林郑月娥:这么庞大的援建工作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从来没有做过的,我们对境外的援助一般是现金援助,从来没有参与过援助计划。从2008年到现在,差不多七年时间了,我们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了,除了两条公路,就像你刚才说过,这两条公路是非常难建的。

  记者:修好了又坏,修好了又坏。

  林郑月娥:对,其中一个就是省道303线,从映秀到卧龙,现在估计明年能够完成。随着这条公路的竣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援建工作也将圆满结束。我计划明年率代表团去四川,参加有关活动仪式,对这项工作做一个总结。在援助工作中,我们动用了九十亿港币,香港赛马会还有十个亿,所以总投资是一百个亿,做了一百五十三个项目,基本上没有超支。另外,我们也给一些非营利机构拨了款,做了几十个项目。

  除了两条公路外,我最关心的,也是2008年我本人提出来的,就是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这个项目。我当时考虑的是,香港跟卧龙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先后有两对大熊猫都是来自卧龙,分别是国家送给我们回归的礼物和十周年纪念的礼物。回归十周年纪念的时候,卧龙大熊猫到香港是我安排的,那时候我在民政事务局,跟海洋公园一起去卧龙接来的,所以我对卧龙是有很深的感情,跟卧龙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是好朋友。香港人是非常关心大熊猫的,所以,大熊猫的基地受到大地震的破坏,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当时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这么大的地震,有这么多的灾民,中央和国家投放了大量资源,主要是放在老百姓身上,比如建房子什么的。这个是对的,毕竟人比熊猫重要。我们当时想,在这种情况下,卧龙基地和自然保护这一块,可能没办法得到最大的重视,所以我觉得可以由我们来做这一块。我们对卧龙的重建是全包的,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里面的项目大概有二十三个,包括一些当地的道路,员工的宿舍,两个大型的标志性项目,一个是大熊猫的研究中心,一个是大熊猫的抢救中心,都是由我们建设的。我非常高兴这些项目基本上完成了,希望明年能亲自去看看。

  记者:刚才您提到这次援建四川地震灾区,和以往不同的是全方位的参与,您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呢?这个全方位体现在哪里呢?

  林郑月娥:当时的地震非常厉害,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后心里很不安,觉得香港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因为多年来国家对香港,尤其是回归以后的香港是非常支持的,无论是经济或者是其他的工作,所有的中央部委也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所以,当四川省发生了这么大型的灾难,我觉得香港能出一分力还是应该出一分力。除了拨款九十亿港币,我们也想在援建过程中,把香港一些比较优势的专业服务带给灾区,比如管理工程项目,在一些项目中融入更多环保因素,像我刚才说的两个大熊猫的标志性项目,在内地绿色建筑环保评价中都是最高级的。另外,当时也不仅仅是特区政府,很多业界的朋友,比如建造业的朋友,很多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都想参与。

  记者:都加入进来。

  林郑月娥:如果我们单单是给钱,他们就没有机会参与了。那时候我们的援建项目是请他们当义工,一起去四川省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评估等等,所以明年我去的时候,他们也会跟我一起去。

  记者:您当初是不是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无偿支持和参与?

  林郑月娥:的确没有。

  记者:您是不是也对香港市民的这种热情特别感动?

  林郑月娥:当时我们真的是动员了很多义工,而且很多人确实是无偿的。有时候我们会给买张机票,或者订个酒店。不过,他们基本上是自己掏钱、用自己的时间,没人会给他们工资什么的。而且,他们是非常投入的,这让我特别感动。因为你也知道香港的制度,像投标制度、工程管理制度、项目验收制度等等,跟内地是有很大不同的,这里面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我们不只是希望建成房子,而是想要建好高质量的房子,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对我们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我的同事还是一些义工——的执着和坚持,十分钦佩。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合作,内地的朋友也理解和接受我们的做法。故此,援建的过程也带给双方其他方面的好处。

  记者:关于“十三五”香港的发展和定位,请您介绍一下,特区政府有哪些考虑。

  林郑月娥:参与“十三五”的规划,其实我们起步很早,很早已经在研究,跟国家发改委也交流了很多次。“十二五”规划首次有一个港澳的专章。国家在几个方面给我们重点支持,像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也有一些粤港澳合作的项目例如港珠澳大桥、高铁等等。所以,“十三五”规划,我们初步的研究还是按照这几方面去加强我们的工作。比如,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方面,会考虑怎么进一步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或者在国家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方面我们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都提了一些意见。后来由于有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我们又提出了补充建议,主要把我们早前提议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集中起来看看,它们跟“一带一路”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记者:我浏览您作为政务司司长的网页时,发现您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人口,一个是扶贫,一个是西九龙的建设。我们来说说人口,说到这个大家就会想到香港现在的养老问题。我们注意到前两天香港长者医疗券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计划开始试用,我们也注意到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长者是去内地养老,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回流。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一些措施,能够让这些长者,在内地生活的长者,在内地生活得更好?当然,我们之前已经有了“广东计划”。

  林郑月娥:香港的人口其实面对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人口老化方面,现在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大概占我们人口百分之十五,估计二十年后要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而且在这个人群里面,七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增幅还要更大。我们的寿命很长,健康指数一直很不错,所以,怎么照顾我们的长者是我们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们长者的养老问题放到内地去,主要还是在本地的医疗、福利、房屋、退休保障等方面,去处理这些问题。但是,要是长者本身希望到内地去退休和定居,我们就应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方便。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也有不同的计划,像内地叫社会保障金,我们叫综援金,已经有一个广东和福建的计划,可以让他长期定居广东和福建,不需要回香港也可以拿这个援助金。去年推出的“广东计划”,现在有一万六千多个老人家受惠。这个计划是长者津贴每个月一千多港币,也不需要回香港来领,长期住在广东就可以拿到。香港有一些非政府机构在内地尤其是在广东省设立了一些安老院,目前是两所,一个在盐田,一个在肇庆,现在应该有几十个老人家在这两个安老院。现在,在香港正轮候进安老院的老人家还有很多,我们也给他们一个选择,要是他们不想在香港继续排队,愿意去内地养老,可以到社会福利署申请,我们会很快提供资助安排他们入住。

  最新的政策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长者医疗券。对于香港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无论他的经济情况怎样,特区政府每年发给两千元港币的长者医疗券,让其到私人诊所就诊,做检查、拿药或其他都可以。但是,原本这个医疗券只能在香港使用,这个新的计划就是医疗券以后在位于深圳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也可以使用了。据了解,我们推出这个计划不到十天,已经有几十个老人家使用了这个服务。

  记者:会不会与内地有更进一步的合作,就是让在内地生活的香港长者在内地的医院享受像内地社保这样的保障?

  林郑月娥:这也是可以探讨的方向,但是目前没有这个计划。毕竟香港的医疗制度跟内地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很多长者一旦有了大病,他们还是会回到香港的,无论是信心的问题,还是其他的原因,他们还是比较喜欢进入香港的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去享受服务的。

  记者:现在香港社会还有一些关于全民退休保障的讨论,特区政府对此有怎样的考虑和思路呢?

  林郑月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香港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特区政府的考虑是,实行所谓的全民退休保障,对特区的公共财政来说压力太大,刚才我已经说了,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另外,有些人是根本不需要政府援助的,为什么要做一个全民性的退休保障?我们现行的退休保障制度分为几个板块,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能不能对每个板块进行改善,像刚才说的养老金、长者生活津贴等,是否足够,要是不足够,能不能再加强等等。希望年底的时候,能够拿出一份咨询文件来。另外一个是法定的强制性公积金的安排,这个公积金的安排有没有改善的空间,也可以拿出来研究,等我们今年年底拿出咨询文件来时社会公众可以再讨论。我希望能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讨论。

  记者:您也特别关注青年人的贫困问题,您也说到,香港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那您觉得未来特区政府会给青年,特别是香港的青年创造怎样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向上流动,发展自己的人生呢?

  林郑月娥:要让青年人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不过,教育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要进入大学里面,还是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除了增加大学的学位,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另外,也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扩大视野,看看世界、看看内地有什么机会。在这个方面,特区行政长官的要求也得到广东省省委书记的大力支持,过去一年我们大量增加了让香港年轻人到广东省去交流、去熟悉的机会,这个工作我们还在做。另外,我想特别感谢教育部的支持。香港的高级文凭学生可以免试进入内地八十四所著名大学,让他们在内地念书以外,可以多了解国家的发展,扩大这些学生的发展空间。此外,海外青年交流机会的工作也做了不少,包括推出计划,每年为一百位精英学生提供奖学金到海外著名大学进修。我们也跟外国合作,推出工作假期计划让年轻人海外工作、学习。

  记者:关于西九龙的建设,能不能展望一下您心目的西九龙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林郑月娥:西九龙文化区是香港特区政府一个非常大的策略性的文化投资项目。你想想,四十公顷的海边土地寸土寸金,在香港是非常值钱,但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区。我们的愿景是希望提升香港的文化艺术水平,这无论是对我们本地人,还是是对海外游客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现在很多的游客也不单是来香港购物、吃饭,也希望看看文化艺术。

  另外,我们的经济也要多元化发展,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要做金融、贸易之类的工作。年轻人有创意,可以进入文化产业,我们打造西九龙文化区也是希望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无论是在培训,还是是在表演方面。

  第三,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我们常常说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所以我们觉得香港作为文化枢纽的条件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的硬件不够,场地不够,西九龙文化区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变规划等艰难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渐入佳境了,往后的发展应该会很顺利,在建的几个项目,预计明年开始就要陆续投入运营。其中,最大型的艺术设施是即将于2017年落成的戏曲中心。这是香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中心,无论是广东的粤剧,还是昆剧、京剧都能在这里进行演出、培训和研究。另外就是一个非常大型的现代博物馆,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

  记者:作为特区政府的高级官员,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林郑月娥:我从来都是希望服务市民,所以我大学毕业没有找其他工作,就是考进政府里面,当政务主任。三十五年过去了,这是我唯一的信念,希望从制度以内去改善香港的情况,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我们的民主制度。所以,每天都抱有这样的信念,每天都能找新的工作去做。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

编辑: 孙永政
关键词: 林郑月娥;服务市民;信念

专访香港特区政府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服务市民是我唯一的信念

放眼全球,政坛“娘子军”日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林郑月娥就是这样一位“铁娘子”。作为政务司司长,她始终抱持着一颗服务市民、服务香港的心工作,这一做就是三十五年。政改论争时,她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粤港合作时,她敢为人先、坦率真诚;援建四川时,她细致入微、眼含热泪。干练而温暖、沉稳而真诚,多面林郑演绎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