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长】第八集:星空中也有香港的一段“丝路”

2017-06-26 10:3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八集:《星空中也有香港的一段“丝路”》。

 

 

  中国人的太空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一次次刷新着记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有趣的是,此次飞船不仅搭载了两位男航天员,还有另一名“航天员”在特制的“太空屋”里睡觉而不为人所知,它就是蚕宝宝“秋丰白玉”。曾制造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天宫、嫦娥系列飞行器的529厂,为此专门为蚕宝宝设计了“太空屋”,用尖端技术保障蚕宝宝在太空中的“吃穿住行”。

  这项实验的设计者竟是四位香港女中学生,她们都来自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

  

  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黄采妍、王嘉宝、梁芷韵、邓梓仪

  四个女孩子今年高中毕业,刚刚参加完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中学时期的她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次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中国航天局合作的中学生实验比赛中,组团参加比赛并联合创意出“太空养蚕”的实验脱颖而出。当被问道这么好的创意是怎么萌发出来的?谁是第一个提出者时,黄彩妍同学说:“我们知道这个比赛是和中国航天局一起举办的,所以想要做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实验设计。我们就想到了蚕丝是中国的特色,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像是保暖的作用,非常有名。我们就想蚕宝宝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目的。另外我们也相信如果中国能带人类以外的生物上太空的话,也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所以我们就最后选定了蚕作为研究的对象。”

  来自香港恒生管理学院的学生说起她们的设想,由衷感叹:“这个设想确实很不简单。但更让人自豪的是它搭乘的是我们自己的飞船。”

  上个世纪90年代,祖国内地的人们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骑自行车,乘公交车,条件好的家庭安装一部电话机,知道bb机但普及范围很少,传说中的大哥大也只在香港电视剧中见到过。当时的内地是盛行看港剧的时代,一部部优秀的tvb剧集,让内地观众对剧中经常出现的小轿车、大哥大羡慕不已,对科技发达的香港充满了向往。

  

  香港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回归前的香港科技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当时的港英政府对香港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放任自由的科技政策,导致长期以来香港的政府架构中没有设立科技发展的主管部门和机构,没有长远规划,只有少数几个官方和半官方的部门从事促进工业科技发展、资助学术研究的工作,科技政策几乎一片空白。著名香港科学家、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在回忆起当年香港科技发展之路,感慨颇多:

  “因为在殖民地时代,很多大学的聘用教授,尤其是港大,请英国人帮忙的。到90年代香港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变成大学,那时候只有香港大学跟中文大学,聘任教授还是从英国请来的多。因为上面管理层大部分还是英国的人,还是外国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就觉得本土还没有真的教授,科学家。那时候(不管)是讲师还是教授,还要请英联邦大学替港大去招聘的,我看到那些文件很可笑的,那是历史的事情。”

  1997年10月,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指出,“把香港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创新中心,通过大力发展香港的创新科技,提高香港的长远竞争力,协助香港成功转型为知识经济。”接着,1998年,董建华又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指出,“创新与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策保证有了,发展香港科技,人才更是核心。

  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因为在香港,很多很出色的学者到国外去,很成功,像崔琦,高锟,诺贝尔奖得奖人都是在外国工作得奖。丘成桐,一个数学家,这些都是香港出去的科学家。

  发展科技必须加大科研力量,可受到之前政府缺乏科研政策的影响,没有科研环境,缺乏科研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到香港回归之后,这种窘境才得以慢慢解决。

  徐立之:90年开始的时候,有了科技大学,因为科技大学主要是要做研究,因为科技,没有研究怎么是科技呢。所以政府就想到这个还是要资助一下,就是正式有研究经费。然后香港回归了,回归以后,有更多海归的、外地的到香港来做事。

  香港回归以后的一个巨大的好处在于,香港的科学技术人员也可以申请内地的科研经费,这为他们加上了很大的一把助推力。

  徐立之:还有科技部,甚至教育部,很多经费,香港的科学家可以去申请,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一个个建起来了。真的是突然之间很多的科研项目发生。

  

香港著名科学家、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接受央广记者雅雯专访

  1998年3月,香港成立行政长官特设创新科技委员会,1997年下半年拨款33亿兴建科学园一期工程,1998年起10年内投资20亿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可以说,回归后的香港每年都会启动重要的科研项目,也因此吸引着来自海内外大量的科技人才来到香港。

  徐立之:因为回归的时候刚刚有很多的内地的学者,内地的学生,留学生,刚刚也念完书,要找工作。

  记者:他们愿意来香港。

  徐立之:愿意来香港,可以说科技大学的发生,就是因为有很多这些内地出去的留学生想回国,香港也是国家的一部分,所以很愿意到香港来。

  记者:就是那会儿应该是对香港充满了期待的。

  徐立之:因为香港非常国际化,很多的国际学者愿意到香港来服务,因为第一语言没有问题。第二,他们的生活比较习惯。第三,因为很多的事情,特别说在香港金融,中国的体制的研究等等,在外国很难做的,所以香港变成他们一个很好的跳板、基地,所以很多的国际学者愿意到香港来做事,其实他对香港有兴趣其实也是对中国有兴趣。香港的科研人员做的事情,他们贡献可能说是香港,但是最后得益的还是国家。

  一份来自官方的统计,2010年以来,香港科技工作者和机构已成功申请国家973计划项目4项,获得研发资助1.6亿元人民币。截止2013年底,香港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其中包括外籍院士,88位香港科学家作为主要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发明等44个国家科技奖项。今天的香港,早已不再是科技的沙漠,创新科技正在蓬勃的发展。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同时搭乘“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玉兔月球车”及时传回了清晰的着陆区全景照片,而安装在“玉兔号”顶上的相机指向系统直接关系到传回来的月球相片画质,同时对摄录机起到平衡和保护作用。它比欧美同类产品轻量,可以上下倾斜 120 度、左右转动 350 度,拍下照片后一秒便能传回地球。这项技术的研发力量就来自于香港。该项技术研发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了当年研发的过程:

  那个研发的时间将近两年,因为做一个能够上天的仪器不是一步就到位的,它是经过几个过程的,最先做一个原理样机,然后通过评审,比如说在不同的温度,真空,高温,低温的环境下,它对机械的特性,比如说放电,长度,走动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在空间的环境之下完成。

  记者:当时是几位专家一起进行研发的?

  容启亮:研发主要是我们团队里面的,有七八个员工。因为我们一直都是做高精度的机器人的设计方面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历史,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对研发,上天的仪器也比较熟悉,所以这一次就很荣幸,可以帮国家做一些有用的仪器。

  

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向央广记者介绍探测器原理

  “港产”仪器成功“登陆”月球,可以说不仅是科研领域的成就,更会鼓励香港年轻人参与到科研领域中来。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高科技可以推动企业做更高层次的产品,引领工业走向高端。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以后,从一张张图片到蚕宝宝的“太空舱”展示,香港的四位同学对蚕宝宝在太空中的“吃、穿、住、行”都做了精心的实验和设计,对于这项实验被选用,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刻,谁都掩饰不住的兴奋,梁芷韵同学认真的介绍了起来:

  “其实我们在准备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是有真正的去养蚕宝宝,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他们,所以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就会组队然后轮流的照顾他们,食物方面、住的环境、清洁等等。我们做的实验当中发现,它们平时在地球上吃的那些桑叶其实很快就会枯干。如果蚕宝宝吃了这些枯干的食物以后,它们就会很快的脱水死亡,从而去针对这些特性去设计我们实验的方案。”

  邓梓仪同学说:“当时还记得在发射的时候,我们当时全都在大声欢呼还有跳起来高兴,而我当时心情也是非常激动,因为我们一起共同努力的成果能够送上太空进行实验。感激我们同伴老师还有学校对我们的鼓励还有支持,还有感谢航天局和其他机构对我们的帮助,才能真的让我们参加这个比赛,让我们梦想实现。还有让我们有机会去观看发射,让我们留下一个很美好的回忆。”

  这份经历对于四个女孩子来说太宝贵,对于她们未来道路的选择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高考过后,四个人将各自踏上不同的专业道路,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尤其是王嘉宝同学,这次比赛带给她很大的启发,甚至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王嘉宝:因为透过这个比赛让我更清楚了解我是非常喜欢科学,就是在做实验或者是问专家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是很有趣的,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我们不明白或者是我们没有想过的一些结果。所以我在选大学的时候也希望选一些与科学有关的科目。

  此次比赛带队的周颖熙老师也是一位年轻充满激情的老师,国家给予的机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也让这位年轻的老师干劲十足:

  “我可以有很多时间陪她们,因为科研队就是我其中一个工作,我要每个星期可以和学生会面,帮助她们解决她们的困难。一起研究,我觉得这是课程以外的东西,但是很有趣,我觉得学校可以给我这个时间和空间做这个事,我也很开心。”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年轻人有着无穷的活力,有着无穷创新的激情,勇于去创造,勇于去实现,下一个成功的人也许就是你。

  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里,世界变得越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用自然,用政治、用文化、用历史,为地球绘制出各种不同的版图。今天的香港,每天都在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用它独特的视角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繁忙与多元。

香港科技园

  坐落在香港沙田的科技园是一座面积达22平方公顷,拥有630多家公司,13000多人工作的园区,可以说,这里集聚着大批有能力、有水平、有梦想、有创造力的科研人才。一直在科技领域工作的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谈到香港的科技发展,底气很足:

  “在过去几年,我觉得香港在科技方面发展是特别好的,最近两三年我觉得特别发展的快。如果说一些重点的话,其实我们在过去五年左右,跟很多重点城市有很多联系,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都有签订一些合作的协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也得到很多国家的一些支持,包括成立三个绿色服务行业跟集成电路一些伙伴基地。第三就是我们参加大型活动还有投资者生态环境,我们在投资者方面我特别看到有很多资金,其实香港有资金,过去这两三年,特别是很多人开始看香港一些技术、科技公司。”

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以科技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香港科技园提倡的口号,致力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推动香港成为创新科技中心,加强香港的多元经济发展,带来丰硕的发展成果。而回归,无疑给他们插上了振动的翅膀。商汤集团是一家母公司在香港科学园,子公司在北京、深圳的人工智能研发公司,短短几年时间,该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安防、金融包括娱乐、互联网以及硬件提升等多领域,例如被大众广泛应用的美图、各类美颜工具,90%以上都出自于该公司的原创科技,源自于内地与香港的共同研发。

  总经理尚海龙:内地当然是大的市场,香港是原创动力。我们大概470余个科研人员,香港相对来说是掌握核心技术多一点,内地科研人员是应用层面较多的,相互之间有一个配合了。另外一点,香港也依托于内地研发的技术成为走出去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了。我们将它推向一带一路国家,如果单纯靠香港我们没有这么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持续研发不同的20多项领域核心技术,我们还需要依托内地一些人力资源和优秀的科研专家,从这方面内地和香港已经形成了融合的支持我们公司发展的一个状态。

商汤集团总经理尚海龙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在香港科技园中,有260多家孵化器里的初创企业,凡是经过科技园的筛选进入到计划当中的企业,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会有优惠,同时帮助企业申请政府科技发展基金,寻找投资者,搞活创业气氛。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方牧是一位从内地硕士毕业到香港读博并留下创业的年轻女孩:

  “我很感激香港这个环境。第一,它培养了我在科研和学术方面的(能力)。另外,我和我周围的伙伴决定成立这家公司,施展我们自己在专业上抱负的时候,也得到了香港政府这方面很大的资助。可以说是我们公司的起步,都是借助于香港的特别是科创局这方面的科研扶持。首先科学园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展会,香港、机场这方面的展会,包括国际一些学术交流会、产品交流会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整个扶持计划都做得非常好。”

  

初创企业香港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方牧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与香港科技园齐名,以研究IT、金融为主要定位的数码港是香港政府另外一家全资拥有的公司,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近两年内地在“互联网+”领域的异军突起,以及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带给香港更大的启发,共同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向更多领域迈进。

  香港数码港行政总裁林向阳:互联网金融里面,其实它的领域非常非常大,后面怎么跟银行去合作,跟金融机构去合作,跟不同的监管机构去合作,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空间。我们香港很多专家,在内地很多新的领域的创新跟我们香港很多专家在传统金融产业内很好的经验跟专业,加在一起我估计出来的创新,不但是我们能够享受到,全世界应该都能够应用到我们做出来很多不同好的解决方案。

香港数码港行政总裁林向阳接受央广记者专访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了新的阶段,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提到,“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等。”香港如何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令人期待,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信心十足:

  “第一点,我们是国际化的城市。目前香港一些专家在国家队上面,希望能够把一些国标变成市标,这个是我们绝对可以做到,协助做一个超级联系人,可以帮到国家达到的可能将来的成果。第二点,平台的功能也就是靠我们自由经济的体系,我们独立的法律制度,这都可以发挥出来。这两方面我相信香港都可以作为一个超级联系人帮到内地的企业。”

  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更是合作共赢的时代,众人拾柴火焰高,着眼于世界,中国需要合作需要创新,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最好的证明,回望自己,内地与香港,本来就是同根生,一家亲,无论科技还是文化经济、历史政治,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首歌词唱的好,“天下荣,中国梦,复兴路上成就希望”!

编辑: 申明宽
关键词: 香港;内地;香港科技园;香港数码港;科技;一带一路;创新;复兴

【成长】第八集:星空中也有香港的一段“丝路”

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更是合作共赢的时代,众人拾柴火焰高,着眼于世界,中国需要合作需要创新,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最好的证明,回望自己,内地与香港,本来就是同根生,一家亲,无论科技还是文化经济、历史政治,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首歌词唱的好,“天下荣,中国梦,复兴路上成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