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长】第六集:故宫与香港——穿越历史的相会

2017-06-23 19:56: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六集:《故宫与香港——穿越历史的相会》。

  故宫的珍贵文物正在列队,即将启程,接受香港市民的检阅。那些长年藏在深宫的文物,凿空历史,穿越时光,化身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心目中最好的礼物:

  “明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20周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将于明年动工,这将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二十周年最好的也是最大的礼物。”

2016年12月23日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备忘录

  这个礼物是如此的与众不同。1976年的一个午后,北京,当香港古玩鉴赏家翟健民第一次走进故宫时,如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沉落在飞檐上的夕阳,将眼前的一砖一瓦勾勒出了一道金边,哪些精美的古玩字画,仿佛让他拥有了穿越时光的能力,展开了一次逆光的旅行。

  翟健民:当时不容易去的,不批的。中银公司,还有华润公司帮我们写邀请函的。我进故宫的午门之后,顿然眼界完全就开了,那个时候我们到故宫一个石头我觉得都是宝贝。

  翟健民是对故宫感情深厚的香港人之一,作为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特邀嘉宾而广为人知。他自称与故宫有半世情缘。

  2004年40多岁的翟健民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自费学习毕业后,在老师的介绍下走进紫禁城,悉心学习陶器等艺术品的鉴赏与修复。每天沉浸在成千上万件凝聚了中国人智慧和技艺的文物中,他说:“我能想到的两个字,就是‘伟大’。”

  翟健民:学到好多它里面历史的东西,当时我们当时学术很浅,看到很多藏品,故宫的一些重要的文物,比如说瓷器、珐琅彩等等,这个都是一丁点在尘埃里面凝聚起来就是无穷无尽的一种学问,是种幸福。

  翟健民不曾想到,40年后这种幸福的感觉能够再度来临。2016年年底,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计划在西九文化区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长期向北京故宫借入所藏文物展出。这个喜讯点燃了翟健民全家人心中的热情。

  翟健民:我们在收藏界,当我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激动坏了,特别是说我家里,我儿女欢喜若狂的。我们儿女当然是受我们的熏陶,但是他也代表一大串的年轻人,他们的年轻人的想法是,对于我们香港来说,有那么一个重要的一个故宫博物院来香港作为分馆的话,这个是一个什么的礼物。

“支持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联盟召开记者会,中为翟健民

  这份特殊的大礼,来自历史留下的那座六百多年的宫殿。明月清风与我们一起见证这悠长的文化如何无有间断,生生不息。如今她化作一场及时的甘霖撒向香港,为这片曾经的文化沙漠孕育着春意。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副总裁连怀恩:香港虽然经济很繁荣,各方面都很发达,文化方面还是有缺失。这么重要的商业城市还是需要有一个文化底蕴来推动他,所以故宫到香港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曾不止一次的感慨,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汇集地,有不少文化类的博物馆,但大多展现的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中国传统文物的展品却非常稀少,不免让人遗憾。

  李秀恒:要看我们国家的东西,香港没有一个正规的博物馆来展示。20年我们真的进步了很多,现在也是跟国际的水平也非常一致,下一步要争取的是什么,就是文化的修养。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怎么样把这种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好的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进一步的发扬推广,也把我们的文化带出去到全世界,给他们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博大精深的一个悠久历史一个精神,我看是我们需要来做的。

  对文化的渴求,让像翟健民这样普通的香港市民珍惜每一次故宫藏品来香港展览的机会。翟健民至今还记得2007年故宫珍宝《清明上河图》来香港展览的场景。

  翟健民:就比如说2007年故宫来香港做过一个展,其中一张《清明上河图》,我家里人还有我陪我妈妈去了三次,最后我都没进去。第一排队排到尖沙咀天星码头,大热天,排一个小时差不多了,两个小时都没排到,放弃了。那不要周末了,周一到周五,结果还是那么多人,那就放弃了,三次最后都没看到。如果能够在香港长期的有一个展,那就不用费那个劲了。做过几次不仅一次,香港很隆重的,本地人排队排好几个小时都要去参观,参观也不是说为了看这个东西,他也学习到很多东西,要不然的话怎么会老人、青年人也排队,排几个小时,都是有兴趣,都是爱的。

2007年6月,记者在预展上观看即将公开展出的《清明上河图》

  几十年来,故宫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包括翟健民一家在内的万千香港市民,而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眼中,香港同样是魅力之都。今天,北京故宫绝不应该是一座文化的孤岛,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存在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重要补充,让中华文明在不同区域内形成良性的互动。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充满文化资源,其中一项资源就是藏品,比如15万6千件书画和碑帖,世界最多。有1万1千件金银器、1万9千件漆器、6千6百件珐琅器;玉石器能把中华五千年文明链接起来;陶瓷是个天文数字,有36万7千件,织绣居然有十八万件,帝后生活用具4万件,其中有6万2千件明清家具。我们经过努力,在故宫博物院每年有50个左右的陈列展览,但展出文物占今天收藏的180万件文物的0.6%,我们希望这些文物藏品有更多的展示地方

  身为香港政协委员的李秀恒与单霁翔一样,都在思索着如何让故宫文化的价值最大化。

  李秀恒:故宫我经常去,作为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写过几个报告给北京。说实在的,去到我们北京博物馆心里也感觉有一些需要关注跟改善的地方。博物馆挺大的,但是我们要看文化藏品的机会不多,因为它的馆很小,所以我们收好的东西都放在地库里面,我们应该放在给普罗大众,给我们子孙后代,给我们来看的。所以我们也有一些心愿,是不是在故宫外面我们也可以展示故宫里面的东西,如果国家需要民间参与,需要香港参与,我们也很愿意捐款来策划筹办这个事。所以我希望我的梦想未来可以实现。

李秀恒

  李秀恒的心愿成为了香港各界的心声。就在香港故宫博物馆即将兴建的消息刚刚宣布的,由香港多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组织发起的“支持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联盟召开了记者会,对特区政府计划在西九龙文化区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表示支持,也表达了香港众多文化艺术者盼望多年的夙愿。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国强:一直以来,大家都感觉,香港应该与中华文化应该有更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长期在香港建立一个国宝级殿堂,大型的展览,对香港同胞,对整个香港,特别是年轻一代,非常重要,能够提高整个香港文化届影响,提升香港的地位,所以大家有这个意愿。平时在聚会上有提出支持香港建立大联盟,支持在香港落实好在西九的这个文化博物馆。

  香港西九文化区,是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治理打造的一块新地标,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这里有十多个类型不同的艺术场馆和23公顷的公众休闲空间,是一处充满活力的文化天地。未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就将落户在这里。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位置效果图

  “为什么选择在西九呢,西九是香港未来的地标,是文化的中心所在,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阵地,他交通方便面积大,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好,所以北京选址绝对是最好的安排。”

  正当香港社会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兴建的消息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些“欠缺咨询”等不和谐的声音却开始出现,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的李卓濂坦言,在他的身边也不乏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对此不甚理解。

  李卓濂:有一些人可能他会连中国朝代也搞不清楚,唐宋元明清他会不懂得,但是这些对我来说是基本的常识。所以我觉得念历史不仅仅是他们去读历史,而是他们要怎样去承载,怎么样发展他们的思维,就好像香港有或多青少年就会觉得香港的或者西方的那边民主比较完美。但是就从历史来看,他们也不是那么完美,他们也有很多问题,这会让我的思维比较全面。

  站在历史的基石上眺望未来,才能更加坚定清晰地书写好当下的答卷。面对这些针对故宫困惑和质疑,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曾在立法会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回应。

  林郑月娥:香港故宫博物馆要解决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土地的问题;第二(是)资金的问题;第三(是)检查的问题,包括故宫的文物进出境。选址方面,当然落户西九文化区,有人认为本身就有争议,说要咨询,但西九文化区最终的愿景,成为一个国际文化枢纽,要求我们能够利用西九文化区加强香港与国际和中国文化的互动同合作。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理事长李国强:落户在九龙文化区,是真正能够体会西九文化区的地位,如果只有一些不全面的西方艺术,那是不伦不类,如果没有中华文化来支撑,他的地位是轻飘飘的不重要的,现在落实好在西九建立好博物馆,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扬,也有利于把西方优秀的文化通过大量的游客参观来实践,也能够帮助互相交流,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

  只有相互给予,才能合作共赢。作为故宫博物院首个以故宫名义在内地以外的地区兴建的场馆,北京与香港两个故宫,在地理上虽然彼此分离,但在精神上却水乳交融。它们出生于相同的母体,如同并蒂双花,成长历程也注定将相互交织。

2017年1月6日,香港港铁站展示的“故宫全接触”计划海报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它不属于故宫博物院,是香港特区政府建的博物馆,我们会有长期的合作,这个合作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展览合作,而是一个多方面的整体的文化构建的合作。

  北京和香港两地故宫一脉相承,相伴相生。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近和喜爱故宫,让这座古旧的帝王宫殿拥有新的生命气息,如何让故宫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和实现,众多香港有识之士建言献策,关于故宫,他们希望实现的不仅是商业诉求,更是文化抱负。

  翟健民:我觉得通过这个故宫能够传播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给来自全世界的人。

  在李秀恒和连怀恩的心中,香港作为一个自由的港口,拥有极强的多元文化的聚合力,而香港故宫的兴建可以让这种优势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我看单纯文化是不实在的,你单搞文化会赔钱,你一定要跟经济效益来挂钩。你说是博物文化产品,这也是一个文化产业,这也是一个交易的平台。因为我刚才也说过,我们很多的香港,我们免税的,我们没有进口管卡的,我们出入是自由的,诸如此类的,很适合在一些文化交易的平台,所以香港政府应该多推广一些在香港的文化交易。也透过这些展览,艺术品的交易免去关税,推广我们的文化贸易旅游方方面面,香港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支持拥护欢迎。”

  将文化融入生活,或许未来,故宫在香港将以另一种方式被重新打来。来自内地的小店店主求求是西九文化区计划在故宫落户后邀请的第一批经营者。现在她在香港成功地经营了一家“心灵便当”的小店,店里卖的都是包含中国元素的一些文创小礼品。原本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电影的她,认为这些承载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样是一种文化的语汇,在香港这座国际大城市里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对历史和生活的理解。

  小店店主求求:本身我们品牌的定位就是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然后去做能够跟现代人心灵产生结合的这样一个设计。手工的这个艺术只是一个载体,然后同时我们很喜欢跟顾客做很多交流,聊天。因为我们叫心灵便当,所以我们希望这个交流的过程能提供很多精神上的能量给予我们的顾客。香港这个城市需要这一点的。然后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香港的人,也有一点点私心,就是希望香港这边能有更多让更多人去汲取营养的地方。我觉得博物馆这样的存在是一个很必要的事情,所以我也希望香港能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类型的博物馆的存在。

  在香港荃湾一片高楼大厦的掩映下,几幢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里便是香港三栋屋博物馆,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2016年6月,这里成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所在地。

  香港非遗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非物质文化传承,它是一个传承,它不是遗产,不是死掉的东西。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以这个地方为基地,希望多推展一些非遗的活动让老百姓、本地的居民,整个香港地区多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从非遗展现出来的东西,大家很努力的,做的很好。

  目前,香港已有10个具有高文化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粤剧已于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馆长邹兴华看来,粤剧、凉茶、中秋大坑舞火龙、大澳端午龙舟游涌等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传统文化习俗,都是地道“港味”的鲜活体现。这些文化遗产不少从内地传入,在香港得到发展传承,形成体系。“东西荟萃”这四个字是对香港非遗最好的概括。

  香港三栋屋博物馆邹兴华:最好的存活方式就是在民间,其实就是他们生活一部分,他们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怎么样把它承,就是看新一代能不能认清这个传统,后来怎么把它发扬光大。所以这个主要是靠教育方面。过去十年香港政府真的投入很多, 我们办了一个非遗的训练班,就是训练这些从7岁到11岁小学生,教他们,我们就请那些人来讲,用他们的语言讲什么是粤剧,什么是舞火龙,而且我们带他们去看看太平清醮。请那些全真教的道士,音乐是怎么样一回事。那些小学生很多问题,问的很好的,发现他们都非常爱好这个东西,而且是追寻他们自己文化的根源。

香港三栋屋博物馆

  在邹兴华看来,只有“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技艺和美感,更在于他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近些年,香港与内地在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让非遗这些古老的艺术更鲜活地存在于香港市民的生活里。

  邹兴华:我们跟文化部都有很多交流,比如说从2011年开始,搞“根与魂”的系列,今年是跟浙江省,他们有很多浙江非遗的商务都带来香港,我们搞很大型的展览,介绍给本地市民,虽然展期不长,十来二十天左右,但是进场人很多。

  出现如此繁荣的非遗文化市场,在郑培凯看来并不是一种偶然,他认为这是香港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内心动荡不安的香港人寻找到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他从事非遗工作的意义所在。

  郑培凯:现在香港回归了20年了,为什么好像回归20年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冲突、挫折,这么多的不安?爆发出来以后,我觉得现在大家比较冷静了,这个我觉得是青春期慢慢成长的过程。你一定要找到一条路,因为不管怎么样,你98%香港的人,他是中国人,他必须要找到一个让他安身立命的一个东西,可能他现在不太适应这个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长远来讲,香港人会想出一个东西,而且现在文化上他会更加的关心。他不关心的话他永远解决不了这个内心迷惘的问题。我觉得年轻人一定会经过一个迷惘的阶段,全世界都一样。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们在香港做非遗的工作。虽然只是大家以为说是一个区域的非遗传承的问题,其实我们涉及的就是整个中国传承走向的问题。

  文化会让香港看见自己来时的路,也找到未来的方向。

  香港经贸商会总干事彭少良:中华文化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年轻的时候不大感兴趣,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你就会离近去,去追求它的生产过程,背后的故事。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它保存中华传统文化以外,也融入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它自成一体。但是中国传统是主要的,在香港生活的中国人都是保存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是根。

  翟健民曾回忆,当年在故宫里与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打交道的时刻,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每天伴着晨光走在故宫的石板路,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上。今天,历史的大道仿佛在他们脚下再度展开,他们深知作为这段历史最初的开创者,也是最好的接力者,这场文化的接力或许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方向,那就是将更好的香港交给未来。

编辑: 申明宽
关键词: 香港;故宫;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九文化区;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第六集:故宫与香港——穿越历史的相会

故宫的珍贵文物正在列队,即将启程,接受香港市民的检阅。那些长年藏在深宫的文物,凿空历史,穿越时光,化身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心目中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