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成长】第三集:清泉汇香港

2017-06-21 20:58: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三集:《清泉汇香港》。

 

  人民币随着人民的脚步进入香港。人民币随着人民银行的潮流汇入香港。香港是座金融的城市,最能感受到金融的节拍。

  广州,沿江西路。在这条沿江而建的道路上,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在粤港澳地区,素有“以水为财”的说法,而这里就是一处典型的聚财之地。

  路的南边,珠江水在此奔腾而去,途径东莞、深圳,最终在香港西侧汇入南海,滋养一方水土。路的北边,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面江而立。

  另一条看不见的河流正是从这里发源,一路连通香港,协助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过去8年间,从未间断。

央广记者罗武采访时任央行广州分行跨境试点办负责人范林纯

  2009年10月底,时任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资本项目处副处长范林纯接到通知,需要他回到沿江西路办公,并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组建跨境人民币结算工作试点办公室,它的成立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密切联系。

  范林纯: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比较大的影响,世界的经济受到重创。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的中断,金融体系也出现一些流动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香港在内的一些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和地区希望获得流动性支持。考虑到各方需求,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并着手调研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课题。然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一项新生业务,它的起步并不顺利。

  范林纯:凡事开头难嘛,像一开始呢我们去推业务去做一些政策宣传的时候,有时候打电话给广州这边从事外贸公司的朋友,他们一听到说要到他们公司来调研,一开口就说你是不是来推销人民币的。

  2010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主导下签署的《清算协议》成为香港境外人民币市场的一大突破。“水”在境外活了,有条件接受更大、更多的“鱼”。

  范林纯:香港它本身固有是一个国际金融市场,自从2009年启动这个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之后,给香港的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原来不允许经营的东西现在是允许经营的,又加大了它那种金融总量,一个是增加它的这个体量,另外就是丰富它的那个产品。

  2011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为表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带来了一份包含36条惠港政策的大礼,其中就包括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为更多企业在与香港地区开展贸易和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香港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地位。

  李克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

  而此时,由范林纯所组建的“跨境试点办”早已在该业务上深耕细作了近两年的时间,成为全国试点的引路人。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一旦离岸人民币市场具有足够的规模和流动性,产品也逐步多样化,大量进出口企业就有可能开始选择以人民币结算,2013年,央行广州分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召开两次粤港支付清算合作联席会议,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也由此进入了成熟阶段。从最初的细水长流到如今的汇流成江,粤港金融合作在两地的共同灌溉下已结出丰硕成果。

  跨境试点办副主任曾胜:2016年,在广东与香港的跨境收支中人民币收支占了四成,广东来自香港的直接投资有三分之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广东投资于香港的直接投资有八成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除了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基建项目以外,广东对香港供水供气,以及生鲜农产品供应等民生项目都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优势和中央大力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具竞争力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在这个基础上,“沪港通”的出现更是助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再上新台阶。

央广记者罗武在香港辉立证券有限公司采访

  位于金钟的辉立证券有限公司,是香港最早提供“沪港通”交易服务的证券公司之一。

  香港辉立证券经理吴甲丰:我们可以通过港交所的这个屏幕,可以看到沪股通现在12点30分的成交量是多少。买进或卖出现在是26个亿,但是今天的额度还没用完,还有一百多个亿可以用。

  在公司经理吴甲丰看来,“沪港通”的出现使香港投资者有了更多选择。

  吴甲丰:可能有一些我们香港没有的投资品种,比如白酒啊,军工啊,这些企业在香港都没有上市,有些客户喜欢这个版块的,就会去买。

  从2014年底开通至今,“沪港通”已经成为香港股票交易市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她的诞生也同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这对于香港特区金融服务界的立法会议员张华峰来说,深有体会。

央广记者罗武采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张华峰

  张华峰:其实我们从CEPA开始,我们都一路希望两地的投资者在金融这方面,特别是在股票证券市场这方面交流多一点,有时候就比如说他们的这个投资者也可以来香港买香港股票,我们投资者到在上海去买那个A股,这是我们有个概念,就是说双方都是非常自由的买卖。

  随后几年,为了让内地与香港实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张华峰做了大量工作。

  张华峰:第一,我们是通过向财经事务局,跟我们国内(内地)有关方面去协商。我是业界的代表,我有通过业界的这个访问团,像我们这个各方面,比如说证券界啦发改委啊、这个外汇管理局去表达我们这种心愿。我们也向中央政府一路在争取的。但是我们还没有用上这个沪港通这个名字。

  靴子虽然未见落地,但向来敢想敢拼的香港人已经提前在做准备和讨论。2012年的某一天,在深圳的一个小茶馆里,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与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坐在一起探讨沪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构想,在一张纸上画出了沪港通制度设计的框架,他们期望经过两地的努力,能让草图变为现实。

  李小加:我们是修路的人,我们是建桥的人,但是按钮启动,是各级主要的监管当局和政府部门,最后我想他们通过通盘考虑之后呢,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推出),我们希望不太久。

  “沪港通”草图被绘制出来两年后,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预备枪声终于响起。2014年4月10日,已是博鳌亚洲论坛开始的第三天,但与会人员的热情却格外高涨,因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这天上午的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李克强: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我们将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沪港通的进展和落实来得很快,就在李克强演讲之后不到3个小时,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随即发布《联合公告》。

  2014年11月17日上午9点30分,各方期待已久的“沪港通”正式上线。这一天,辉立证券有限公司涌进了大量想投资A股的香港客户。

  公司经理吴甲丰:第一天的时候客户比较多,客户可能觉得有一些板块,比如白酒等,以前就想买了,所以客人比较多。

  下午1时53分,香港投资者购买A股的130亿元人民额度已告用罄,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如释重负。对于这个将中国资本市场领入新时代的“沪港通”,他用14字评论了首日的表现。

  李小加:波澜不惊、冷静开场、全线安全运行。

  自“沪港通”上线之后,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的脚步开始加速,2015年两地基金互认,2016年“深港通”上线,进一步发挥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作用。

  香港立法会议员张华峰:这个当然影响跟意义是非常大,因为我们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我们的优势就是跟国际的金融市场结合。

  香港是金融之城,同时也是商业之都。作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港商总有着敏锐的前瞻意识。2012年1月13日,“2011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揭晓。李克强访港送36项大礼、推行最低工资,以及“财爷”派钱等悉数入列。而当年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之首,则是中国“十二五”规划首次把港澳纳入专章。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港澳单独列为一章,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港澳保持长期稳定的坚定的支持,这样做不仅是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要求,也是对港澳的长期发展有利的。

  温家宝对于“十二五”规划港澳专章的评价,让当时担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施荣怀对未来充满期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北上发展的他,决心将香港品牌带入新的黄金期。

  记者:2014香港时尚产品博览暨重庆工展会昨天在南坪会展中心开展,这也是这个具有40多年历史的香港知名展会首次亮相重庆。

  2014年4月30日,由190多家港商共同参展的香港工展会第一次来到重庆,受到极大的欢迎,每每谈起这段经历,施荣怀依然记忆犹新。

央广记者采访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久荣誉会长施荣怀

  施荣怀:当时黄奇帆市长到工展会去,说我们过去,在其他城市也没有碰到同时来,这也是证明香港工展会这个品牌确实在内地也得到政府以及民间的认可。

  由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主办的工展会是香港家喻户晓的品牌活动,每年的展会都能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前去购物。2004年,随着CEPA协议的签署,厂商会决定将工展会开到内地,为香港厂商打开内地市场。

  施荣怀: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内地搞,没有经验啊,宣传要怎么样做?现场的保安呢?交通配套各方面要怎么样去加强?这都是要有经验慢慢去累积回来。有些展商是从第一次不大愿意去,到现在我们每年搞得工展会在不同的地方,都跟着我们去。做到今天我回看,确实我很自豪地说,我们香港工展会也成功在内地,其实你能说出来的主要省会城市都举办过,

  内地版的工展会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发展,不仅帮助港商打通内地销售渠道,也让香港品牌的名号响彻内地。

  每年都到内地参展的德国宝董事长陈国民:对我们香港的产品,国内(内地)人都比较有信心,对质量、品牌形象、售后服务都很放心。

  工展会的成功,让施荣怀看到了香港品牌更大的可能性,那就是在武汉建立一个永久会址。

  施荣怀:首先说为什么我们选择武汉,我们刚才我说了在内地不同的省会城市,我们都举办过工展会,但反应我们看成绩,应该说在武汉那一次是办的最成功的。我们的董事局成员就提出,要不然我们是试探性的,跟武汉要跟湖北省谈一下,能不能提供一个地方给我们做永久的工展会的会址,而当时梁振英特首刚上任有一次跟他聊起来的时候,他说这个想法也很好,那他就在跟湖北省交流的时候,把我们这想法跟湖北方面提出来。我记得梁特首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他的施政报告里面有一条就是说:帮香港的商会在内地寻找永久的这个展览场地,实际上你说在内地办展会的商会做的比较大的就是厂商,那是从那一步开始。

  梁振英在施政报告强调:政府特别重视中小企在内地的经营问题,会继续协助中小企在内地拓展市场,包括有效运用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和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并且支持香港的商会在内地省市设立展销场地,建立香港的品牌。

  时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施荣怀:确实我要在这里说,我们梁特首在帮助香港工商界在内地发展,确实是说得到做得到。

  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特区政府的支持,为香港经济带来了新机遇及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新的方向上,施荣怀所在的厂商会步伐稳健。与此同时,香港的专业人才也在内地积极寻找新起点。

央广记者罗武采访香港法律工作者朱家健

  朱家健:清华大学对我们港澳同胞有一个优惠的政策,有些课程是对我们香港的同学的取录,我也很幸运,可以加入清华大学的那个大家庭,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一部分。

  目前在香港从事法律工作的朱家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了清华大学的法律硕士课程。事实上,在此之前,朱家健已持有伦敦大学法律荣誉学士学位,并有若干年法律工作经验。然而,学习内地法律才真正成为他机遇的锁匙。

  朱家健:我会鼓励我们香港的一些年轻人,无论是大学生也好,无论是大专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也好,或是一些年轻的创业人士,我也多鼓励他们去一些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去感受。

  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下,香港几乎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的变化,这当中既有中西兼容的高端服务业,也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

央广记者罗武采访香港资深中医师陈新发

  陈新发,香港金陵中医药针灸治疗中心资深中医师。在他看来,中医虽博大精深,但在香港的发展却只是刚刚起步。

  陈新发:香港中医发展,其实从香港政府管理开始大概不到20年,就是回归以后才有,那以前呢学习的话都一般来说是跟师傅,没有学院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从要学中医的时候,想要正规的,在香港很难(找到),国内(内地)的专家要来香港也很难,因为那个时候规定比较严格。

  “十二五”规划中提及,支持香港医疗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在有关政策支持下,内地高水平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得以快速传入香港,这不仅提升了香港中医师的医学水平,也增加了中医中药在香港的认受性。

  陈新发:可能一般国内的医师之前要他出来也不容易,现在就容易,随时可以来了,突然有一些那么好的专家在香港,他们教了我们这批中医师,学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现学现用了,今天学完,明天在病人上面就可以用了。其实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个中医的基础,学完以后能用其实很快,所以对很多中医师,如果他真心去学习了,对他们很好。

  惠港清泉如同珠江之水,从内地到香港,从过去到现在,流淌,从不间断,滋养出一片沃土。繁荣稳定二十载,既照亮现实,也照亮了未来。

  稳步前行,香港中医行业已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

  中医师陈新发:老实说现在很多中医生意也不错,收费也不便宜的。希望以后在那个规格方面能够慢慢来规格化,能够在管理方面能够管理得顺利一点。

  展望未来,更多香港年轻人将利用专业知识施展才华。

  法律工作者朱家健:我自己往后也会成立一个有关基本法青年的一些团队,希望为祖国或者是为香港做出一份特殊的贡献。

  北望神州,武汉香港中心即将拔地而起,香港品牌有望再创辉煌。

  香港商人施荣怀:我们一直想把香港的饮食文化、香港的这个商业的模式、香港的企业,香港的一些品牌都可以带到给武汉去。

  紧密相连,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债券通”也上线在即,两地金融业互联互通正加速进入新时代。

  香港立法会议员张华峰:债券通现在是南向北嘛,而且它是跟银行交流的一个渠道,我们希望除了政府对债券以外,这个企业债券也可以上板,那这就引导债券可以活跃起来。

  携手并进,内地与香港,以水相连,以心相通,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跨境试点办副主任刘秋茹:能一起见证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一起见证这些年来粤港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一起见证粤港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互联互通,一起见证内地与香港贸易、人才、资金相互流动、融合,我们是无比幸运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也赋予了我们使命,我们将一起见证中国梦,成就中国梦!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成长;清泉汇;香港

第三集:清泉汇香港

人民币随着人民的脚步进入香港。人民币随着人民银行的潮流汇入香港。香港是座金融的城市,最能感受到金融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