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香港名人访谈录】香港歌手张学友:我是一个孤独的音乐人

2017-06-22 12:15: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这个被历史称颂的智慧,香港用它解开了百年难题。

  与此同时,今年适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创办的《每周听香港》节目开播十周年。为了纪念节目播出十周年,回顾节目播出以来的精彩瞬间,我们决定出版《香港名人访谈录》一书,收录采访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杰出人物的精彩报道,并以此向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献礼。

  如今,香港与内地共命运,同出发,沿着“一国两制”的航道驶向新的航程。央广网特别摘编《香港名人访谈录》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 罗武    

  张学友是香港流行乐坛中,继许冠杰之后第二位被称为“歌神”的歌手。出道于香港乐坛黄金年代的他,以一首首经典歌曲影响了整个华语地区的好几代歌迷,当然,这当中也包括我本人。采访偶像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趣的经历,虽然谈不上紧张,但还是会带点小激动。在采访过程中,张学友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让我印象深刻,幽默、坦诚、有问必答,全然没有让人感到不安的距离感。或许正是这份谦逊,才让他从不止步于曾经获得的荣誉,一步步地走向华语流行乐坛的最顶端。

张学友(左)和陈奕迅以真挚感情唱出“家是香港”运动的主题曲《同舟之情》。

  记者:您是在1984年获得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后出道的,那时应该算是香港流行乐坛的一个黄金时代,包括现在不少歌迷都会十分怀念,觉得那时候涌现了这么多好歌手,诞生了那么多好的音乐作品。

  张学友:我想这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时娱乐方面的科技还不算发达,听歌成了日常娱乐中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当时的人会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听一点,用什么机器来听更好,有什么方法可以随时听到,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有随身听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产品出来。当时两岸三地或者说整个华语圈的交流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再加上经济刚刚起飞,大家经济条件好了就会找一些娱乐,所以我认为那时候的香港流行音乐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显得很蓬勃。

  记者:您会觉得那个时候的乐坛比现在繁荣吗?

  张学友:那个时候是很蓬勃的。但是在数量上,我不觉得现在的歌手比那时候少,只是现在大家对歌曲的关注度可能没有当时那么专注。

  记者:说到歌手,我们都知道,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媒体就开始把您和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统称为“四大天王”,这个称号应该算是香港流行乐坛的金字招牌。

  张学友:我想大概跟当时的环境有关吧。比如现在很多人看韩剧,听韩国音乐;又或者是再早一些时候,很多人听日本的歌曲;还有在我小时候,台湾歌曲曾一度变成主流,我认为这些都是有时代因素的。

  记者:但我想“四大天王”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符号,应该并不只是一种风水轮流转式的偶然,也是当时香港乐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吧。

  张学友:当然我觉得音乐本身的质量是很重要的。流行音乐就是看大家喜不喜欢嘛,某首歌是否能让很多人去喜欢它,歌曲的质量是很重要的。歌手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声音、演绎方法,还有他的包装,这些都可能影响他的歌流不流行。很奇怪的一点是,一首很受欢迎的歌曲,它的原唱歌手不一定是唱得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帅的那位,所以一切都很难说。我也曾经和很多朋友聊过所谓“流行”这个问题,它的最主要元素是什么,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记者:到今天为止,您已经出过很多专辑了,其中有一些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1993年的普通话专辑《吻别》,刚一发行就有种冲出香港的感觉。有乐评人评价这张专辑让你从“香港乐坛的张学友”变成“华语乐坛的张学友”。当然我知道早在1986年您就发行了第一张普通话专辑《情无四归》,作为一个香港歌手,为什么会在那时出一张普通话专辑?

  张学友:我在香港歌手当中可能是最早出普通话唱片,因为我家是外省的,在讲普通话上有一点先天优势,所以比较好操作一些。唱片公司的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来问张学友行不行,我就这样去发普通话唱片,算是占了一点先机吧。

  记者:我记得《吻别》当年的年度销量超过四百万张,也打破了很多地方的唱片销量纪录,这个成绩会不会让您觉得唱普通话歌比粤语歌更受欢迎?

  张学友:我自己并没有觉得香港歌手唱普通话歌会怎么样。粤语歌的市场是比从前小了,因为普通话的流行区域更广,加上内地现在经济起飞,很多人都会去学普通话,而广东话只是一种方言。可是因为我是香港出来的,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长大,总会有一份感情在这里,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只唱普通话歌,不唱粤语歌。我也不想把自己归类成一定是唱普通话歌的或者一定是唱粤语歌的歌手。其实我也出过英文专辑,只是没人要听而已。

  记者:除了很早就推出普通话专辑之外,我知道您也很早就进军内地的演出市场了。1991年,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尝试过开演唱会。

  张学友:当时大家叫我去,我就去了。歌手嘛,主要就是做音乐,当然我也拍电影,但主力还是唱歌,所以除了出唱片就是表演啊。有机会去内地表演当然很开心啊,所以当时有人找我,我就去了咯。

  记者:这么多年来你也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演出,比如说世界巡回演唱会。内地市场在这些巡回演出中,占了一个怎样的地位呢?

  张学友:我们这样讲吧,1995年我第一次做世界巡回演唱会,开了一百场。当时在内地的演唱会占了三十场左右,也就是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在其他地方,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或者欧美地区。到了2011年,我的“二分之一世界巡回演唱会”做了一百四十六场,这个场数已经比以前多了,在这个前提下,超过一半是在内地做的。所以现在整个华语市场当中,我相信内地市场已经占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

  记者:虽然在内地演出很多,但我发现您好像跟内地音乐人合作并不多,至少从作品呈现来看是这样。

  张学友:我跟内地音乐人合作的机会真的不算太多,因为我自己做音乐常常都是独自关着门在做。当然我认为内地有很多歌手都是很出色的,比如韩红、孙楠,他们唱得都很棒。

  记者:作为香港乐坛的前辈,您感觉现在香港流行乐的发展势头好吗?

  张学友: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并不是评价内地音乐发展或者香港音乐发展的一个最理想的人选,因为我算是一个孤独的音乐人,当我做音乐的时候都只是自己在做。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做事情很规律,如果我要做表演我就是在做表演,不做表演就回家。当然这也造成我做音乐的时候会很自我,我自己在一个窝里面做音乐,需要我去表演时我就去表演。思考问题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想。

  记者:可是很多人还是会认为您是内地和香港音乐发展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一个见证者。

  张学友:对啊,因为我也有些年纪了嘛!这些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这个是事实。

  记者:当然每个音乐人都有自己做音乐的方式。不过从目前的大趋势来看,现在香港歌手和内地音乐人的合作机会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张学友: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原因在于交通方便了,联络方便了,大家交流多了,市场结合之后也比以前大了很多。在八九十年代,我们会把很多台湾歌曲拿来改成粤语版。但现在已经不行了,因为歌迷可能会说,我都已经听过他唱了为什么还要听你唱呢?除非我能够用我的方法去重新演绎,在表演时这么做倒是有可能,但是如果要把这首歌收录到自己的专辑里面,大家肯定会想,这样不好吧,要自己原创做一个,就算是音乐人也会有这个顾虑在里面。所以我觉得香港歌手和内地音乐人在创作阶段就进行合作是很正常的。

编辑: 范斯腾

香港歌手张学友:我是一个孤独的音乐人

张学友(左)和陈奕迅以真挚感情唱出“家是香港”运动的主题曲《同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