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王志刚:科研工作须保持忧患意识

2017-10-21 08: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记者韩萌)据“中国之声·大会之声”报道,每当夜幕降临,南昌市秋水广场都会吸引众多的市民前来散步休闲,在赣江边,两岸高楼组成的LED灯光秀让游客如痴如醉,纷纷停下拍照留念。一位游客说:“我觉得这些夜景都很漂亮,对面就是滕王阁,灯光秀也很美。”

  昨晚(20日)7点,当南昌市民像往常一样来到秋水广场欣赏灯光秀的时候,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眼前近60万盏LED灯都是土生土长的“江西造”,而这些灯跟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教授。

  江教授的团队研发出的“硅衬底LED技术路线”斩获了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自主知识产权就是底气,更是效益。现在,有着“中国芯”的LED照明技术打破发达国家垄断,成为我国有着巨大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九年磨一剑,几千次试验,从设计到量产,直到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最高领奖台,昨晚,江教授也出现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中,采访的主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两天前,十九大江西省代表团开放日上,江教授在会上说,曾经,他非常羡慕国外的科研人员,有很多研究经费,可以做很多创新性的工作。现在反过来,我们的研究条件很好,可以做很多以前想做而不敢做、国外没有做成、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江教授的切身感受。在昨晚的采访中,对于这些年国家创新环境的变化,代表们又有哪些说法呢?

  创新环境对于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只有不到三年,时间非常紧迫。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昨晚表示,作为科技管理部门,他们的压力感、紧迫感非常之大。王志刚说,我们国家走的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所以围绕着如何让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更方便、更自主、更有支配权,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秀杰作为昨晚出席集体采访的唯一一名女性代表,更是站在自己女性科学家的角度讲述了对创新环境变化的切实感受。

  王秀杰表示,在整个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女性科学家、女性科研工作者实际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国家也对于女性科学家、女性科研工作者有很好的支持。比如,从国家到地方都有一些相应的对女性科研人员的奖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青年科研基金”评审要求中,男性科研人员申请截止年龄是38岁,女性科研人员是40岁,这些都是国家对于女性科研人员支持和尊重的体现。

  王秀杰说:“提到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环境,十八大以来,国家有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我们深切感受到,赶上了好时代,有很好的环境可以放逐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比如我们在项目申请、经费预算、项目经费执行、项目执行汇报等环节都有了一些很好的简化和灵活性。”

  在宽松积极的创新环境之下,如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创新成果,让我国顺利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呢?昨晚,江风益教授给出了他的方案。

  江教授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还有三年的时间。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从基础研究开始做技术创新工作,三年之内要想做到应用当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基础研究时间是比较长的。但如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进行深度融合,在三年之内还是可望做出一些新技术,搞出一些新应用来驱动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所以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在一些重大工程方面,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号”深海探测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的超级计算连续多年都是世界第一,不管是“神威·太湖之光”,还是“天河”系列都排在世界前列。另外,我们在科技和制造业结合的领域,比如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重大的成就。

  当然,许多科技成果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很贴近的。以我们熟悉的共享单车为例,简简单单的一辆自行车,其实集成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包括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所以,无论是出门不带现金的便利,还是随停随走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都是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成就可歌可泣,但科研的高峰还需要不断攀登。“多发光,少发热”6个字被江风益教授奉为科研“信条”。他的研发团队,对新光源的技术追求永远是多发光,少发热,让光源具有高转化率。这句话不仅用来指导科研,也在不断提醒江风益教授和他的团队: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那么科研工作者在创新的路上,如何避免浮躁,又如何保持冷静?

  提到这个问题,记者不由想起,昨晚在会场,王志刚的一段话。他说,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与成就。可以说中国的科技现在在世界上起码是第一阵营,有些方面还走在最前面。但是,科研工作越往前走,难度也就越大,以前都是在“跟着跑”,以后就要“领头跑”,仿佛就进入了创新领域的“无人区”,成就归成就,但科研工作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忧患意识才行。

  王志刚强调:“伴随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选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要有忧患意识。”

  如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也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编辑: 张潇祎
关键词: 科技;创新;领跑

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王志刚:科研工作须保持忧患意识

十九大报告也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