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70·团结】驻地即故乡 军民铸长城——满洲里军民团结同心守护安宁的故事

2017-07-11 10:29:00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多年来,孙妈妈给予过帮助的战士们和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孙菊亭讲述着军功章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军营附近是一家农户的菜地,某边防旅战士帮助农户侍弄菜地。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孙菊亭带领的“兵妈妈拥军团”带着新采购的书籍到军营慰问新兵。

  6月的边城满洲里,正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的季节,但来自西伯利亚的劲风,依然凉意袭人。与凉爽天气截然不同的是,边境贸易与旅游业已经热起来了。

  富有异域特色魅力的建筑、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风情,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商人、游客流连于这童话般的世界。每年近160亿元的边境贸易额,近600万的国内外旅游人次,让这座素有“东亚之窗”美誉的北疆明珠,生发出活力与激情。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百年满洲里,巍峨矗立的国门,见证着军民团结共建的繁荣与发展;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满洲里,蜿蜒流淌的额尔古纳河,传颂着军民携手联防的和谐与安宁。

  从“兵妈妈”到“兵奶奶”

  “您只知道付出,不要任何回报;您只知道疼爱,不要任何理由。让我用最依恋的话语对妈妈说:感恩节最想念、最感恩的就是您……儿子岳超。”

  “军校生活忙忙碌碌,一晃3年没有见到妈妈了。我时常想起您慈祥的面容和母亲般的关怀。新兵营里的战士,思想上还不稳定,在我们最需要亲人的时候,您带着‘兵妈妈’们来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主要的是母爱——让孩子们安心扎根军营的力量……儿子晓伟。”

  读着一封封兵娃们的来信,孙菊亭的内心温暖着、感动着、骄傲着。

  今年75岁的孙菊亭,是满洲里无人不知的“兵妈妈”。

  1991年的元宵节,时任满洲里市副市长的孙菊亭,带领市各行各业热心双拥的女干部组成了“兵妈妈拥军团”,顶风冒雪来到冰封雪裹的某边防哨所慰问。孙菊亭说:“这些娃娃兵,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守边固防,谁不心疼?咱们留下来,给他们做一天妈妈,和他们一起过个节。”就这样,她们开启了26年风雨无阻的双拥事业。

  每逢新兵到来,孙菊亭总要在第一时间去“认亲”,以“边关妈妈”的形象出现在新兵面前。她举办欢迎会,声情并茂地为战士们讲授亲子教育课;她深入新兵营,多次去看望鼓励战士,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他们;她组织“母子情深联谊会”,欢乐的气氛让初涉军营的战士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她举办欢送新兵下连仪式,鼓励他们担负起卫国戍边的重任,还提笔给各边防连队的首长写信:“衷心希望能让连队所有战士从思想上尊重新兵、训练时理解体谅新兵、感情上亲近新兵,让爱溢满新兵生活……”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妈妈的牵挂,浓浓的母爱跃然纸上。

  部队的事再小,都会牵动孙菊亭的心。满洲里武警看守中队下水道坏了,她联系单位帮助修理;机动中队发展养殖业,她亲自去给买猪仔;潮湿的深秋时节,消防中队搬进新营房,她亲自购买地板革送到营房。战士训练时受伤了,她送去护膝、护腰和钙片;连队干部家属怀孕,她记着预产期,提前1个多月就帮忙联系医院,找大夫、定床位;有官兵不适应部队环境,情绪波动大,她就主动去做工作,帮他们排除思想压力,让他们安心服役。

  在孙菊亭家客厅沙发的旁边,放着十几本厚厚的影集,那是被她视为无比珍贵的财产。“这是2000年元旦,我们‘兵妈妈拥军团’在连队与官兵一起联欢。这是2012年‘八一’建军节,我们和哨所的兵娃们一起包饺子……”翻看着一张张温馨的照片,孙菊亭的脸上满溢幸福。

  寒来暑往,部队连首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而孙菊亭和她的“兵妈妈拥军团”,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兵妈妈’来了,我们才是过节!”战士们发自肺腑的话语,就是“兵妈妈”们最大的欣慰。

  战士们口中的“兵妈妈”孙菊亭,如今已是七旬高龄的“兵奶奶”。在26年的双拥路上,她也曾遭遇过许多艰辛和磨难。

  有一次,在慰问返回途中,倾盆大雨使孙菊亭乘坐的车辆陷入沼泽地,被困山上整整17小时;她曾在深入边防哨所时遭遇严重车祸,颈椎被撞成撕脱性骨折,至今还遭受着车祸带来的病痛,每天靠药物才能入睡;她曾在送慰问品的崎岖路上,一条腿陷入了1米多深的坑中,另一条腿猛地跪在了地上,使本已受伤的膝盖再次受到重创,导致1个月不能走动。

  然而,当有人问起孙菊亭,是什么让她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放弃自家的天伦之乐,一到节假日都要去边防连队慰问时,她回答:“每当听到战士们一声声亲切地呼喊‘妈妈’,读着战士们的一封封来信,想起那次建军节,全连官兵集体为我庆祝生日,想起那个复员战士临走时将自己一直舍不得穿的军大衣送到我手中,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一张永久保留的床铺

  在前往边防某旅二连的途中,车上一曲悠扬的草原歌曲将记者的思绪带向远方——“要说飞快的骏马呦,数我们草原的马群,要说勤劳的小伙子,数那放马的阿尔斯楞……”

  同行的边防某旅政治工作部干事王浩博告诉我们,这首广为流传的草原歌曲《阿尔斯楞的眼睛》主人公原型,就是原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二连蒙古族战士阿尔斯楞。1982年6月12日,为救连队落水军马,他掉进额尔古纳河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草原人民为了纪念他的英雄事迹,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

  英雄的部队总是英雄辈出,英雄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英雄。在29年后,也就是2011年6月23日,一位90后大学生士兵成为草原的新英雄。某边防团战士骆超强,在牧马时发现一位渔民落水呼救,他毫不犹豫地跃入额尔古纳河中,奋力将渔民托举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河水卷走,生命的年轮永远定格在了20岁。

  连队永久保留了他的床铺,每天点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骆超强,战友们都会齐声大喊“到!到!到!”

  骆超强是浙江义乌人,入伍前在义乌市工商学院读大学。2009年12月,怀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他来到了遥远的北疆,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从江南水乡骤然来到寒冬中的边疆草原,漫天的大雪、零下40摄氏度的酷寒,给骆超强的新兵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他凭着一股韧劲儿和狠劲儿,不但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还成为了新兵中的佼佼者。

  新兵训练结束时,好多战友都想留在机关驻地满洲里市区,他却主动找领导说:“我想到边防一线去,体验站岗巡逻的生活,做一名真正的边防军人。”

  来到连队后,骆超强干劲儿不减,打破了由老班长保持了近10年的连队武装越野5公里纪录,被上级评为年度“军事训练标兵”。训练成绩突出的他,对连队安排的各项任务都特别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又苦又累的驯马工作。也正是在清晨牧马之际,骆超强听到落水渔民的呼救,最终以生命托举,践行了自己身为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那纵身一跃,需要何等的勇气,需要何等的忠诚,更需要对边疆人民何等的深情厚谊啊!

  骆超强牺牲后,被评为革命烈士、追认为共产党员、追记个人一等功,数千名驻地各族群众自发为他送行。他的家人将他积攒的3027元津贴作为第一笔党费,交给了组织。

  我是一个兵

  骆超强的故事在边疆草原上广为流传,悲伤之余,更带给我们一阵阵感动。而满洲里市另一位双拥模范,却给守卫边防线的官兵们带去了数不清的甜蜜回忆。他就是满洲里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爱国拥军协会会长、《中国双拥》杂志年度人物、红磨坊蛋糕店总经理李冰。比起这一长串的头衔,李冰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却只用5个字——我是一个兵。

  在满洲里,红磨坊蛋糕店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因为这家店开得早、蛋糕质量好,更因为店主李冰爱兵爱得真、爱得诚。

  记者一行走进红磨坊蛋糕店,首先吸引我们目光的是店内由几十个相框组成的一面照片墙,照片上都是李冰和员工们与部队官兵一起过生日的场景。一支支蜡烛、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温情,我们能感受得到每一位生日主角当时内心的感动。记者问店员:“你们给战士的蛋糕是免费的吗?”店员回答:“都是免费的,而且送货上连队、上哨所。”“今年送了多少个了?”“大概70多个吧。”记者粗略一算,一个鲜奶蛋糕150元左右,半年70多个,就是1万多元,再加上赶路成本……店员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虑,说道:“我们李经理从前就是个兵,他说,当兵的时候,要是自己的生日有人惦记着、能吃口生日蛋糕,就会特别来劲儿。现在,只要部队组织集体生日,我们就会送去蛋糕,70多个蛋糕能见证几百个战士的军旅愿望,激励他们更好地卫国戍边。李经理说,这个买卖,值!”

  从一开始送蛋糕、过生日,战士们就和李冰亲,有的叫他“蛋糕叔叔”,有的叫他“蛋糕爸爸”。而李冰却并不满足于送点吃的喝的,他知道战士们身在边关远离家人,面对艰苦环境和各种困惑时最需要的是什么。为此,他一度把蛋糕店交给家里人打理,自己研究起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安心服役、遵规守纪、忠诚使命等10个方面编撰了一本厚厚的教案,取名为《战士服役期内不可忽视的百题见解》。每次去送蛋糕,他都与连队干部细致沟通,结合连队实际,共同备课讲课,解开战士们的思想疙瘩,促进连队工作的开展。在赢得官兵阵阵掌声的同时,李冰逐渐成为了边防连队值得信赖的“编外指导员”。

  2016年3月3日至24日,李冰以“八百里边防线——我的青春在这里”为题,对驻军12个基层部队官兵进行巡讲授课,行程1000多公里,共为78名官兵举办集体生日仪式;2017年大年三十,李冰携妻子、儿子,往返400公里深入中蒙边境前沿哨所,与官兵们共度除夕……

  李冰爱兵,在边防线上、在满洲里市都出了名。就连到他店里应聘的职员都知道,要想在红磨坊干得好,必须要有才艺特长,否则其他人下连队慰问演出的时候,自己只能留在店里看门。

  孙菊亭说,各族人民视部队为长城,视军人为亲人;部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

  李冰说,倘若说军队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军队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

  小城故事多,故事多欢乐。在军民团结一致的和谐共建中,具有百年历史的“欧亚门户”满洲里,映射着祥和美丽的光芒。(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包塔娜 邓玉霞 李玉琢)

  【记者手记】

  在满洲里采访,感动一路相随。

  从边检站到学校、从部队到农村、从军营到社区……鱼水情深的故事就像额尔古纳河水流淌不尽。

  作为我国最大的边境陆路口岸,满洲里始终把军民团结共建作为事关国家安全、涉及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今年,满洲里第7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见证着这里军民携手联防、团结共建的成就。

  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是全市人民的共识。

  满洲里每年召开3次议军会议,解决驻满部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每逢重大节日,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到驻地军警部队走访慰问,了解部队建设和干部战士的生活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年复一年,风雪无阻。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是部队官兵的坚守。

  军警官兵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大力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勇担急难险重任务。

  2015年《中国双拥》杂志年度人物“兵妈妈”孙菊亭、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殊荣的红磨坊蛋糕店经理李冰、为救落水渔民而英勇牺牲的90后大学生士兵骆超强……他们的故事和许多像他们那样的事迹在边城传颂,也传递着和谐、大爱的温暖。

编辑: 王丹蕾
关键词: 连队;战士;兵妈妈;红磨坊;哨所

【70·团结】驻地即故乡 军民铸长城——满洲里军民团结同心守护安宁的故事

1991年的元宵节,时任满洲里市副市长的孙菊亭,带领市各行各业热心双拥的女干部组成了“兵妈妈拥军团”,顶风冒雪来到冰封雪裹的某边防哨所慰问。孙菊亭说,各族人民视部队为长城,视军人为亲人;部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