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故乡新貌

2017-11-14 00:56:00来源:央广网
  作者:蒋威权

  带着对故乡的浓浓思念,已经多年没有回老家的我,终于在2017年春节期间回到了千里之外坐落在三峡库区丰都县乡下的老家。

  令我感到欣喜和惊叹的是,古老宁静而又偏僻的故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作者供图)

(作者供图)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在我眼中,故乡最大的变化,就是路。

  那个只有在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的名叫张家沟的村子,就是我的故乡。那里,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村里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有一千多米,没有一块平地,到处都是山。村里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全靠那几条蜿蜒曲折坎坷难行的山间小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吃尽了没有公路交通不便的苦头儿,大家做梦都盼望着能早点儿修通公路,汽车能像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有朝一日开到家门口。

  尽管我参加工作之后很少回老家,可我却一直关注着老家点滴的发展变化,十天半月就给一直在老家生活的姐姐打电话,聊家常,顺便打听一下老家的情况。

  在2017年春节前的一次电话之中,姐姐说,老家所在的镇党委政府已经在今年春节前把村里到镇上的那最后一段毛坯公路完全修好了,并用水泥全部进行了硬化。现在,不仅村里到场镇上的公路完全修通了,连到附近三元、董家等乡镇的公路都连通了,出门办事确实比以前方便多了。她们在老家赶场的话,现在都很少走路去了,基本上都是坐车去,买东西卖东西都很方便。姐姐还说,现在回老家过年,完全可以直接坐到家门口下车。

  对姐姐的话,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担心她“报喜不报忧”。

(作者供图)

(作者供图)

  今年农历正月初三早上,我们搭乘二哥的车,从大哥家所在垫江县城出发,沿着宽阔平坦的丰垫公路以及新修的通村水泥公路,在历经了两个小时的翻山越岭之后,当天中午平安地回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事实证明,姐姐完全是“实话实说”。

  此次回家,自从在大哥家门口坐上车起,我竟然连一步山路都没有走,与过去羊肠小道全靠人用脚一步步走的艰辛岁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村里,不仅我们是开车回家的,很多在福建广东重庆等地靠打工谋生的乡亲们也是开车回家过年的。车子在村里那略显狭窄的公路上穿梭往来随处可见,成为地处三峡库区大山之中的故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在大哥给家里的老房子贴春联和门神的时候,我从屋檐下的木板墙上看见了一只用白色透明塑料面罩遮护着的崭新电表。向一直帮忙看管老屋的忠哥打听,才知道是当地正在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忠哥说,这次电网改造,家家户户都改了,包括全家外出打工的,一户都没有落下。并且乡亲们不用出一分钱,所有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出,大家都得到了实惠。

  忠哥说,在改造之前,由于近年来农村用电需求量猛增,加上电力设施老化,导致电线负荷过重甚至停电,像电冰箱、洗衣机、打米机等耗电量大的家用电器,很多时候都成为了摆设,根本派不上用场。这次电网改造之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打米机等大中型家用电器,用起来就更可靠更安全更放心了。而且,这次安装的是智能电表,今后交电费时只需要各家自己刷卡付钱就可以了,以往那种邻里之间因为收电费而吵架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忠哥的话,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村里刚刚通电时的情景。

  第一次通电的晚上,我们家的电灯亮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来,我从当村干部的三伯那里得知,全村家家户户都让灯亮了一个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庆贺庆贺这“开天辟地”的历史呢!电,为我们每一个人,为我们的小山村,为我们的家乡,揭开了生活的新篇章!

  通电那天晚上,不用说年轻人小孩子高兴得不得了,连我那八十多岁的缠足的奶奶也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奶奶也围着火塘坐了一晚上,她还不时悄悄地去瞧那吊在屋梁上的被她称作“空心萝卜”听人说叫“电灯”的东西,奶奶还自言自语地说:“那才怪呢,一个‘壶壶儿’吊起,搭一根绳子,一拉,就亮得不得了。我这一辈子也算没白活,还享到了电灯的福。以前那些人哪怕是那些骑马坐轿的富人也不晓得这电灯的亮是好亮,这亮比起枞树油、煤油点的亮不晓得亮到哪里去了。唉,我总算没有白活这八十几岁……”

  从那开始,村里每个人每天没有不提及“电”的,关心电的问题比关心吃饭问题还积极。大家见面的时候,寒暄之余,通常都会相互打听一声:“今天有电没?停电没?”

  要是哪天天黑了还没有人去开灯的话,奶奶就会嗔怪:“啷个还不去拉那个绳绳儿嘛?天都黑了,看都看不倒,我又不敢去拉,怕‘触电’呢。”

  在我的记忆之中,那个时候,虽然村里通了电,但是,由于经常无缘无故地停电,加上那时适合农村的家用电器还很少,大家主要还是把电用来照明。

  今年回老家,我在姐姐家发现,她家里不仅有新买的饮水机和电饭煲,还有平板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与城里家庭的电器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姐姐说,农村电网改造之后,电力比以前更足了,很少停电了,那些家用电器完全可以同时使用了,生活也比以前更加方便舒适了。

(作者供图)

  年轻一代更有出息

  此次回老家,我们几兄弟特地去看望了一直生活在村里,已经年近八旬的二姨。

  尽管时隔多年,尽管年老体弱疾病缠身,二姨的精神状态却还好,竟然能一下辨认出我们几兄弟,还能分别叫出我们的小名,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和温馨。

  多年来,二姨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姨那三个曾经年幼的外孙已经长大成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

  二十多年前,由于二姨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她便让小女儿国梅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把女婿招了驸马。二姨的女婿兴成,一表人才,精明能干,为人踏实。自结婚后入赘以来,他仅用了不到三年的功夫,硬是把二姨家那原来低矮潮湿破败不堪的木板房,变成了高大美观窗明几净的三层新楼房,在全镇传为佳话。

  十年前我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印象中,二姨家除了那幢坚固漂亮的楼房外,就只剩下她那几个还十分年幼,仅能算是小孩子的外孙了。

  那时,国梅和兴成小两口为了家庭的未来,一直在福建石狮等地打工挣钱。那时,二姨的身体还算硬朗,一个人除了要种地干活,养牛喂猪,挑水做饭,还要照顾她那三个正在上学读书的外孙的吃穿住行。

(作者供图)

  时光匆匆,十年的光阴也很快流逝。

  今年回家,特别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二姨的那三个外孙之中年龄最小的玲花,已经高中毕业,现在是重庆大学的一名学生了。

  国梅说,她家的老大,如今已是浙江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有几千块。下一步,还打算成立自己的公司,自己创业当老板。国梅一边说,一边还跑到楼上,把老大回家过年时顺便带回来的平板电脑拿下来给我们看,里边有一些公司里拍的工作照。而老二目前正在西藏的边防部队当兵,去年才二十岁出头的他,刚被上级提拔为班长。

  二姨全家,“工农商学兵”全部占齐了。他们全家能够跨越艰难,一步步走到今天,殊为不易。

  如今,二姨虽然老了,但她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后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她的三个外孙,正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各自心中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编辑: 巩盼东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故乡新貌

古老宁静而又偏僻的故乡,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