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一带一路中原传统文化评说 > 一路评说

央广网

浓郁乡土气息的安徽坠子戏

2016-11-24 14:06:00 来源:央广网

  

  

  “不打场,不犁地,也要去听坠子戏。”这是曾经流行于黄淮地区的一句顺口溜。可见坠子戏在民间的影响。前不久,记者来到安徽宿州坠子剧团,了解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一进剧团的院子,就听到鼓乐的声音,演员们正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剧场里排戏。团长李琳杰忧郁地告诉记者:最叫我揪心的事,是坠子戏能否传承下去。

  坠子戏是黄淮地区的稀有曲种,起源于安徽萧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些民间艺人在单口坠子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曲艺剧创新而成。坠子戏有独特的个性,唱腔委婉多姿,优美华丽,诙谐幽默,抒情性很强。坠子戏所反映的生活,多以乡村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生乡土气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1914年,山东郓城女艺人韩教香来到安徽萧县黄口镇唱戏,跟当地农民结婚,安家落户,继续唱戏,为吸引更多观众,化妆戏曲脸谱,穿上戏曲演员行头唱坠子,风靡萧县砀山一带。从此也开始了曲艺坠子向戏曲坠子的演化。

  萧县、砀山一带的民间艺人也模仿此法唱坠子,最早的演出团体是由琴书艺人陈兴兰、王从金、赵尧顺、邵理信等人组成,变第三人称叙事为第一人称代言,正式化妆穿箱,登上舞台。该团体取名“清音大扬琴”班,首演《吕洞宾戏牡丹》。该戏班唱红后,吸纳不少民间艺人加入,唱腔也不断加工改造,以琴书为主,加进拉魂腔、梆子腔,全部是男演员,都是农民,农忙干活,农闲唱戏。主要剧目《王汉喜借年》《潘金莲拾麦》《拾棉花》《王林休妻》等。

  1944年,清音大扬琴班接纳了第一个女艺人史凤俠(韩教香养女),艺术造诣较深的李教令也加入青音大扬琴班,并推为班主。李教令把琴书曲调改为坠子的平调和扎板,青音大扬琴班改为“萧县道情班”。该班以李教令的男声“大口”和以史凤俠的“坤口”为代表演唱,活跃在萧县、砀山及周边地区。道情班逐步扩展到豫东、鲁南、苏北地区,又有一些梆子戏、花鼓戏等艺人加入道情班,改唱坠子戏,音乐上除保持坠子的旋律外,还保留一些琴书、拉魂腔、梆子、花鼓的音乐。由此看来坠子戏是在汇百家曲艺、戏曲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

  1948年淮海战役时,道情班为躲避战火,到河南演出,豫东坠子艺人受其影响,在当地创办道情班,在民间影响很大,现在河南太康县的“道情戏”就是在那时产生的。

  1951年,萧县接受了道情班,改为萧县曲艺实验剧团,培养了朱月梅、张立峰等第二代坠子戏演员。1956年该据团创作演出的《小菜园》在安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五项奖励。坠子戏表演艺术家朱月梅在当时一举成名。1959年11月,在该剧团的基础上成立安徽省坠子剧团(宿州坠子剧团),创作移植了《雷锋》《夺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大型现代戏。“文革”中,该剧团解散,1978年恢复后,该剧团一度活跃,排演了《包三黑赶考》《窦娥冤》《公主求情》《潘金莲》《魂诉》《一条大鱼》《人生配方》《大脚娘娘选总管》等,荣获多种奖励。

  坠子戏十分重视传承和发展,朱月梅、张立峰、李教令、陈元萍、余华荣作为不同门派进行传承,在政府的支持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涌现出谢士斌、孟敏、张高彦、李令辰、李凤云、赵娟、杜文化、李玲、寿海英等一大批坠子戏代表性表演艺术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省级传承人李连民、张莉、邢亚东、王芳、吴亚丽、辛为亮如今仍是剧团的中坚力量。

  李教令原是萧县道情班的班主,也是坠子戏的创始人之一,他戏路宽广,嗓门洪亮,口齿伶俐、行腔自如,韵味古朴,揉进大鼓、渔鼓味道,创造了不少花腔调门,是坠子戏的代表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国家级传承人朱月梅是中国戏剧协会会员,她师承刘元芝,嗓音甜润,优美动听。以饰演大家闺秀和天真活波的少女见长。塑造了江姐、阿庆嫂、春草、窦娥、陈三两等形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省级传承人张立峰河南虞城县人,即使演员又是导演,他的唱腔苍劲有力,自然洒脱,做工细腻传神,,是坠子戏接触的代表人物。他前后主演和导演几十部大戏,他刻画李白、窦天章、刁德一、杨志荣栩栩如生。张立峰对坠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是当今最为优秀的坠子戏传承人之一。

  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目前仍保留民间说唱的艺术风格。说与唱结合自如,主乐器坠胡音色接近人声,乐器和唱腔混为一体,自然成趣。坠子戏的语言多来自乡间口语,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适合农民的口味。自坠子戏产生以来,多表现农村生活。大多数的演员都来自于乡村,他们对乡村生活十分熟悉,演唱起来也得心应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坠子戏反映不同时期的乡村生活,于老百姓有这血肉的联系。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对发展农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坠子戏虽是乡土剧种,但不土、不酸、不俗,是一种田园的自然美。坠子戏善于表现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卖甜瓜》《王林休妻》《小菜园》《小包公》等,都是坠子拿手的优秀剧种。坠子戏根植于淮北大地,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同人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它弘扬了真善美,鞭打了丑恶假,它体现的乡村民情,传承了高尚的道德风尚,深受人民的喜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近年来,宿州市积极扶持坠子戏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项目资金落实工作,建立目标、投入、管理、考核、监督机制,确保保护计划的贯彻落实。按计划培养后续传承人,保证传承人的自然更替。市政府增加了对坠子戏的投入,坠子剧团的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对已离岗的老艺人重新请来培养坠子戏新人,建立定人、定点、定时、定内容、定效果的传承培训机制。建立对原生态保护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相结合的机制。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筹建坠子资料档案库,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建立民间班社推动观众群的培养。在政府的支持下,坠子剧团跟职业高中联合办学,积极培养坠子戏新人如:李丽,王春影,李琳杰,魏冬冬,李纳纳,周金山,苗月娟,秦秦,唐晓娜,李球,张瑞,宋烈鑫,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活跃在坠子戏的舞台上。如今坠子剧团多方位营造坠子戏发展空间,多排练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举目,扩大坠子戏在青少年中的影响。

  宿州市坠子剧团目前条件虽然很简陋,经费也很紧张,但坠子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工的精神状态很好,持之以恒的排戏演戏,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团长李琳杰是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年轻演员,她酷爱坠子艺术,为人活波,充满活力,工作孜孜不倦,敢闯敢干,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宿州坠子剧团由李琳杰主演的大型古装戏《少年闵子骞》在省艺术节展演受到好评。这部戏是根据历史故事《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改编。闵子骞祖籍鲁国,客居宋国相邑。是孔子的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闵子骞 、名闵损、字子骞),衣以芦花。父令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这个故事统分体现孝道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广为流传。闵子骞的德行、孝道和仁爱为后人尊敬。闵子骞的故事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宣传这个故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宿州坠子剧团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坠子戏《少年闵子骞》,这出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宿州坠子剧团挖掘历史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少年闵子骞》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老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的。好的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李琳杰在刻画人物性格上花费了很大功夫,为我们塑造一个美好的典型,她塑造少年闵子骞的形象,是一个重情重义、胸怀宽阔、吃苦忍耐、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的典型,他高尚的情操令世人折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宿州市坠子剧团演出《少年闵子骞》,是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次贡献。

  文/张树国 辛如记

编辑:吴海波

关键词:乡土气息;安徽;坠子戏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将打造100个旅游小镇

近日,安徽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开展安徽旅游小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全省到“十三五”末将创建100个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游宜居、社会和谐的省级旅游小镇,2017年评定第一批20个旅游小镇。

2016-11-24 11:00:00

安徽省委召开"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动员大会

  11月23日上午,省委在合肥召开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动员大会。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6-11-24 10:31:00

8种美食获评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2016-11-24 10:2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