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一带一路中原传统文化评说 > 曲艺剧团 > 淮北花鼓戏团

央广网

天下第一团“老树发新芽”

2016-11-02 22:24: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宿州11月2日消息(记者张秋实)随着传统戏曲市场萎缩,观众流失,古老的传统戏种日渐趋式微,大都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十年间,传统戏曲剧种消亡了近100个。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花鼓戏剧团的年轻演员正在排练戏剧《鹊桥》(央广网记者 孙永政 摄)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花鼓戏剧团的年轻演员正在排练戏剧《鹊桥》(央广网记者 孙永政 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花鼓戏在安徽宿州市却开始复苏。在宿州市埇桥区淮北花鼓戏剧团,记者看到百平米的现代化剧场,一群正在排练节目的小演员。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花鼓戏剧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的淮北花鼓戏剧团,因此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由于戏曲环境的改变,剧团也曾一度困顿——虽有剧院,却无人演戏,无戏可演。这一传统剧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险境。

  宿州市埇桥区花鼓戏剧团老团长华立仁和新团长吕金玲向记者讲诉剧团目前的发展现状(央广网记者 孙永政 摄)

  剧院从补充新鲜血液着手,招来13名学生进入专业院校学些,目前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吕金铃的带领下,打牢基本功。

  老剧种的消亡,一方面缘于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跟老剧种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关。为此,剧团从淮北花鼓戏的内容到形式进行探索创新,实行“两条腿走路”。在演出形式上坚持以淮北花鼓戏为主,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增添歌舞曲目。

  眼下,剧团新戏《鞭打芦花》正在紧张排练,将在年底推上舞台。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汉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河以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

  淮北花鼓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丰富的唱腔曲调。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有文有武;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计170余出,其中大戏110出,小戏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

  

编辑:范斯腾

关键词:花鼓戏;天下第一团;淮北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淮北花鼓戏:天下第一团“老树发新芽”

随着传统戏曲市场萎缩,观众流失,古老的传统戏种日渐趋式微,大都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十年间,传统戏曲剧种消亡了近100个。

2016-11-02 22:24:00

[记忆乡愁]传承:襄阳花鼓戏 热闹的躲躲戏

襄阳花鼓戏在湖北省宜城源远流长,它始创于何时己无文献可考,根据五代传承人推断,其渊源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间。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

2015-10-12 12:23:00

襄阳花鼓戏 热闹的躲躲戏

襄阳花鼓戏在湖北省宜城源远流长,它始创于何时己无文献可考,根据五代传承人推断,其渊源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间。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

2015-10-12 12:2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