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 > 相关评论

在不断的触摸中,历史就有了温度

2014-07-11 09:22: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在北京以佟麟阁将军名字命名的佟麟阁路。(资料照片)

  ■白旭

  第一次去卢沟桥是在2006年7月。那天很热,人很少,石桥孤单地伫立在已经有些干涸的永定河上,天地间只有蝉鸣声。

  我望着对面的宛平城,无法勾勒出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中它的模样。那段历史,虽然不断被人们提起,与我却是冷冰冰的铅字,没有任何温度。

  因此,当我得知做“七七”事变暨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报道、要去采访卢沟桥和佟麟阁路时,我知道实现夙愿的机会来了。

  北京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却并不了解它的过往。卢沟桥、佟麟阁路,于我而言都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路过,却从不在意。这次采访和写作,让我能够去触摸这个城市真实的历史。

  采访前,我没有给自己的稿件做任何规划,我希望能够在采访中找到合适的角度。

  于是我们见到了家里曾经住过日军的老人、开着老式公交走过石桥的司机、著名抗日将领的后人、自费为英雄修建纪念馆的企业家,他们让我了解到,原来那些司空见惯的风景有着如此多的不平凡之处。

  采访中有过失望。我曾在光彩路附近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找不到佟麟阁将军的殉国处,还发了要求采访曾秘密收留将军遗体的柏林寺的邮件却石沉大海,但更多地收获的是感动。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佟麟阁将军的儿子佟兵老人。

  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上午,在复兴门百盛的门口,年近90岁的佟老矫健地骑着电动车,带着一大包历史资料如期而至。

  他是一位乐观开朗的老人,但是谈到父亲,会一下子变得严肃而深情。当他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几本用已经有些破旧的红色缎面相册整理的有关佟将军的资料——他从文革之后便开始了这样的整理搜集工作——老人的神情让我明白,那是他最珍惜的东西。

  “你看,这是当年对我父亲的报道。”他指着一张张从报纸上剪下的已经泛黄的纸耐心地为我们讲着,有时,他的眼睛有些泛光。

  稿件的有限篇幅,盛不下所有曾触动我内心的东西。

  比如,佟兵的农历生日在七月,和父亲的忌日是同一个月,因此他自父亲遇难后便再也不过生日了。而今年,他的生日刚好是7月7日那一天。

  比如,受文革的冲击,他的子女都没有读大学。最惨的是那期间出生的小女儿,早产却没及时被放进保温箱,所以小脑发育不良智力受到了影响。“她很漂亮的。”老人一遍遍地低声说。

  再比如,他会不断给自己的重孙子和重孙女讲述父亲的事,因为他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将来总会有一天不能再为世人讲述那段历史了,尽管每一次讲这些,他都要回忆那段不愿再想起的童年往事,心里都很痛。

  多么希望能够用另外一种方式把这些写下来,让人们知道,那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尊重的抗日英雄,他们付出的远远不止自己的生命。

  采访中也有不少意外的惊喜。

  还记得我们希望采访能够讲述那段历史的老人却遍寻不到,突然发现宛平城中一个不起眼的胡同中有个敬老院。有点儿兴奋的我们决定闯进去碰碰运气,果然找到了两位“七七事变”时就住在距离卢沟桥不远处的老人,获得了关于那段历史的第一手消息。

  还有那次在雨天去香山的佟麟阁纪念馆,偶遇了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领导淞沪抗战的蒋光鼐先生的女儿,她非常亲切而健谈,我希望能够再对她们进行一个采访,尽可能详细地还原我们曾仅仅在教科书上看到过的那些事和那些人,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

  稿件写罢,意犹未尽,作《采桑子》一首以志之。

  万里腥膻何日尽,晓月含悲,山河同愤,横刀立马向天问。

  狼烟远去贼未寝,甲午余耻,金陵遗恨,卢沟桥畔惊雷震。

  不知77年前的那个夜晚,卢沟桥上是否悬有一轮明月?

编辑:谢梦瑶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